从考倒教授的“孩子数学题”所想到的


 

两会期间新京报报道过:“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孩子考小学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那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结果在座身为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的委员们,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所谓正确答案。(《新京报》313日报道)”

报道说:孙惠玲说,这是幼儿园孩子考小学的题,北京市所有要上小学的孩子都用这个(试题集)。我当时问我妹妹,你是怎么做的?她说她也没有做出来。我妹妹是南开大学毕业,又是硕士研究生。这是按照拼音一声、二声、三声来分的。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

报道说当委员们听说这个答案时,不由感叹大笑。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感慨万端:像上面的这个题,应该有很多答案,但现在只有一个答案。题目本身不科学,怎么成了标准试题?还给出了标准答案?现在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就是因为答案是唯一的。学前教育中的小孩,应该是天真活泼的,该开心去玩,玩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奇思妙想。现在这样的教育,小孩很痛苦。

顾也力说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也没有列举另外的答案。其实这个题目只有唯一的答案,孙惠玲说的答案绝对是错误的。

这道题的前提是对奇偶数的认识,答案必然是有奇偶数概念中寻找,那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378是奇偶混合;59是奇数;246是偶数。显然编辑试题集的老师错了,从数学问题一下子变成音调问题,这和前提是矛盾的,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是发生在政协会上的故事,教授们只是哈哈一笑,并不能甄别对错,让我感到非常悲哀。

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奇偶数的题目,没有什么问题,出题者歪曲成了一道扯淡题;顾也力和在场的政协委员以及大学教授的忧虑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立即指出这个题的本质也是一个杯具。

基础教育对“数”的认识需要很长的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道题在幼儿园就提出,在时间上是不恰当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试题集不仅是北京市有,各处比比皆是,因为引领基础教育数学不是数学科学的本身,而是以考试为纲,老师用试题,通过考试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是非常有害的,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学生学得苦,也就失去兴趣和创造性。学生所有的学习目的就变得非常狭隘——考试就是为了获得分数。

昨天,中国网说:“考试时间到了,还没涂完机读卡,考生随即下跪请求老师多给点时间……前日,这一幕就出现在浙江省温州市公务员考试平阳县的考场中。313日,网友在天涯杂谈发出帖子,记录下当时的情况。除开考生心理素质的问题,下跪这种行为怎么会出现在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上?这也引起了网友们的思考。”

笔者认为有了顾也力说的这个题目,那么也就有了女生下跪求老师多给1分钟的后果,因为一分钟也许就改变这个考生的命运,“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分就能改变命运——这是更大的杯具。

原本高考加分是一个特殊问题,是用特殊方法解决的一些个别问题的手段,主要照顾具有特定条件的群体。加5分或者加10分都不足为道,但演化为一种交易的时候,加分也彻底堕落了,原因就是分数改变命运。

昨天我写了一篇:《“知识改变命运”是“望子成龙”的马甲》,一个中心问题知识改变我们什么命运?网友山青水绿回帖说:“知识改变命运口号的落脚点是要改变命运。要变到什么好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说到底还是歧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怪。”

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行为,培养人成为守法公民做得很不够,当教育完全沦陷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前途的工具,这时候教育是彻底堕落了。也许这样说有一些过分,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

温家宝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当腐败成为今天的最大危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省教育中的德育,不得不反省“改变命运”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这种杯具不得不让人深省。

温家宝说:“国之命,在人心”。当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所得奋斗,还有什么“国之命”?

温家宝说:“我们面前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需要全体公民都为“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而不能只为个人命运而奋斗,“知识改变命运”解决不了中国问题,中国教育不能再走这样的路。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六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