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震同行——万科家书


与地震同行

 

 

日本又大地震了,而且这次的影响相当大。但,日本人处变不惊的素养,得自从小就接受的防灾教育,也受益于与生俱来的警觉。

 

这几年中国和日本的地震比较频繁,传说中的东海和日本关东大地震成了舆论热衷的话题。据日本出版的报告,30年内东海区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概率为86%,关东地区发生里氏6.7-7.2级地震的概率是70%。果然,311日当我们刚准备开周五下午的例会时,日本发生了9.0级的特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

在主要的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或许是来得最突然而且最无法预知的一种。地震对于我们几乎达到了谈虎变色的程度,它对人的潜在触动极其漫长,在心里层面的反映也最大。日本最早的正史中已经有地震的记载,并且描述了给当时人们造成的威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族群在小岛这种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要不断经受地震的考验,必然会深刻地影响该族群的身心发展。族群为了适应周遭环境,会持续地发生变异,可以相信,这种“上天选择了你,你选择了上天”的事实导致与地震同行的日本人完全与众不同。

日本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几乎渗透到血液里的防灾意识。117日是防灾暨义工日,71日是国民安全日,91日是防灾日,各市各学校还有自己的抗震日。日本关于防灾的各种演习、宣传、训练种类繁多,哪怕是外国人到了日本也要被组织起来学习防灾知识。每个寓所不远都会有小公园,公园内有铁皮屋,名为防灾仓库,里面储藏有水、食品、生活用品、工具等,以备不时之需。这种铁皮屋是所有公园的固定风景,有专人定期检查。小区和公园一样都不允许设围墙,以便危机时刻人可以逃生。如果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把防灾工作做到接近日本的程度,相信都会极大的减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不久前,一辆从大阪开往东京迪斯尼乐园的长途客车在高速路上起火,满载的乘客以“镇静有序”的方式全部脱险,无一人受伤。这种临变不惊的素养,得自于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得自于不断的演习,也受益于与生俱来的警觉。

以地震为代表的恶劣自然环境给日本文化带来的特质,让日本人从出生开始就根深蒂固地有“共生”的概念。让我感动的是,这次日本大地震后,许多超市都打开大门让民众随意进去拿取自己需要物品。更让我感动的是,即使是随便拿,市民们也排着队领取购物筐,只拿自己急需的东西,而绝不是进去疯抢。要知道,许多国家的救援队伍到了灾区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不是救人而是维护社会治安。而日本的救援人员却可以专心致志地救人。

我也不相信日本人天生就是这样,这是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天择”。

我们的房地产环境不也是这样吗!当变化频繁发生,政策接踵而来时,养成处变不惊和对外界事物恒常警觉的素养,也许应该算是从业的一个副产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