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出灾难的心理阴影?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

  频频发生的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远比身体的疲惫更难以恢复。特别是对孩子来说,灾难来临时的惊慌、恐惧,可能目睹的一些非常状况,都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记。

  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携程游客已经全部安全返回,我的同事们刚刚从紧张的撤离工作中脱出身来,就着手编纂了一份灾难后儿童及青少年家长心理自助的指引。我把这份指引转发在这里,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让我们互相传递关爱和勇气!

 

    灾难后儿童及青少年家长心理自助

  北京时间3111346,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海啸淹没了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地震也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发各种恐慌。面对大的冲击尤其是亲临灾难过程,人们会承受情绪的伤痛以及身体上的不适。许多身心反应都是正常的,一般几周后就会自行缓解。儿童及青少年面对灾难时的反应与成人有差别,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后,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孩子脱离不适的状态。

  儿童面对灾难可能出现反应有:

  1、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害怕

  2、特别粘附父母,对陌生人害怕 ,经常哭闹

  3、烦躁,焦虑,情绪波动巨大,容易愤怒

  4、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5、兴趣下降、言语减少、不想上学

  6、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

  7、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8、警觉性增高、常做噩梦

  9、头痛或其他身体症状的抱怨


  家长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帮助孩子应对不适:

  一、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1、保持镇定,告诉孩子们遭到了地震,提供地震常识和震后状况的信息,告诉他们现在已经安全,强调全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并且保证家人和朋友会照顾他们,生活会回到原来的样子。准确的信息可避免误解和臆测,消除恐惧感。

  2、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受,好的状态会让孩子觉得有所依靠,有安全感。因此要调整自己的身心状况。

  3、尽快使孩子的生活恢复到地震前的状态,保持生活的规律性,不要让他感觉到一直处于一种特殊的氛围。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

 

  二、家人陪伴

  1、一家人尽量住在一起,父母如果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要尽量保持联络,避免误解和焦虑。

  2、多给孩子肢体上的接触,尤其是睡前多花时间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体会安全感。

  3、限制孩子看到或者听到有关灾情的报道。

  4、不要过于严厉的斥责孩子。

 

  三、聆听、解释,分享感受

  1、给予无条件的接纳,仔细倾听孩子的恐惧和担忧,与孩子讨论并根据孩子的接受水平来回答问题,用诚实清晰的信息解释死亡。

  2、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许多人经历灾难后都有和他们类似的反应,这种不安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慢慢平复。

  3、让孩子明白地震不是他们的错,不要内疚和自责,不要把灾难与自己的错误联系起来。

  4让孩子谈谈灾难中表现出的好事情,比如相互救助、家庭重聚等。

 

  四、鼓励及互动

  1、如果孩子不想说自己的感受或经历,可以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鼓励他们用画画、讲故事或者游戏等其他方式表达。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对孩子很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

  2鼓励孩子们用现实、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孩子学着处理地震带来的种种问题,教孩子为遇难者祈福或者写爱心卡片等。

  3、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多交流,让他们从朋友身上得到支持,减少不安感。安排游戏、集体活动,组织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相互学习、淡忘悲伤、恐惧。

 

  五、教孩子放松

  1、应对孩子因为恐惧、焦虑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紧张表现的时候,告诉他们身体放松是让我们感觉没那么害怕的方法。

  2、呼吸训练:

  指导语

  l   将一只手放在你的肚子上,深吸气,吸气,感觉到肚子鼓起来了,再吐气,好的,感觉肚子瘪下去了。

  l   将另一只手放在你的胸口,感觉自己的肌肉随着呼吸在如何运动,好。

  l   现在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再用嘴巴慢慢吐气,完成一次深呼吸,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

  l   好的,我们再重复几次

  3、肌肉松弛练习:【手中海绵功】

  指导语:

  l  想象你的手上拿着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

  l  用力握紧拳头,好像要把海绵上每一滴水都要挤出般努力握,心中默数五到十下。(当你紧握着拳头和屈起手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轻微颤抖的情况。)

  l  缓缓地把拳头打开,想象手中的海绵也慢慢变大,恢复原状,而你每只手指也可以自然舒服的放松。过一会儿(约二十至三十秒),你的手可能会有一种又暖又轻松的感觉

  l 可以左右手分开或一起练习,重复多次


  最后,还要特别提示一点,如果家人的关怀、陪伴、帮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可是孩子的不适反应却一直没有改变,那么大家就需要寻找专业的医疗机构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