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樸歸真,警察哲學,
善保忠義,嚴懲奸惡,
祖制昭昭,未敢忘也
-------英倫三島,白垩國德文郡,警巡院長,巡撫,翰林院大學士,安德遜語。
安德遜(John Anderson),英國人,爵士。法學博士,國會議員。
英國警察學泰鬥,社區警務之父。德文與康沃警察局局長,倫敦大都市警察局副局長,布萊姆謝爾皇家警察學校校長。我在英國艾克賽特大學政治學系學習時的老師與朋友。
古人雲:“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若問在英國學習的最大收獲,可毫不遲疑地說:結識了安德遜。安德遜是我最敬重的老師,昨日故事,曆曆在目。
1.安樂椅上的警察哲學
玉壺買春,賞雨卯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澹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1991年英國南部艾克賽特市,風景秀麗,知更鳥鳴唱,被叫做女王的花藍。
那時,我和英國德文郡警察局長安德遜都是艾克賽特大學警察研究所的“名譽研究員” ,壹周兩次,品茗對話。互相啓示,共商警學。歸國後,折花逢驿使,鴻雁傳信不斷。
壹席佳話,從1991年談到2011年,二十年過去,青山常在,兩人俱老。
安德遜1946年從警,我1977年從警,兩人警齡,合計百年。百年回眸,別有感慨。
英國德文郡的原警察局局長安德遜,把自己做學問的方式總結爲:
“靜靜地獨處壹室,安坐于安樂椅上,讓思想長上翅膀,像蝴蝶壹樣在室內飛翔。”
西方也存在著少數以思辨見長的警學研究專家。所謂思辨,英文爲“Armchair theory”,直譯爲“安樂椅上的理論”,又可譯爲“暢想曲”。思辨的方法是在長期警察工作實踐後,壹般是幾十年的經驗,從思辨、哲學的角度對警察工作進行高層次的理論概括。
應用思辨方法做學問的人應具備幾個條件:首先,有幾十年的警察工作經曆,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警察工作的客觀規律有充分的研究與悟性。其次,具有較高的學曆與寫作水平。最後,善于思考問題,善于總結,勇于創新,特別是不被傳統定勢所束服,把警察工作的日常小事,升華爲“暢想曲”。
安德遜曾以這種方式提出了“無增長改善論”,“新警察哲學”,對未來警察的設想和警察倫理學等壹系列純思辨的學術概念。正是這些嶄新的觀念爲英國,乃至西方的警務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
純思辨似乎超越了警務工作現實,實爲對警務工作實踐長期經驗與升華的悟性。創造性的思想火花與哲學性的高度概括,恰恰填補了實證派過分重視細節、機械死板的不足,在西方警察科學的研究中,壹花獨放。
2、 安德遜說:“警察學(POLICEOLOGY):中國人用英文與拉丁文創造的新詞,意義重大。”
英文中沒有“警察學”。
英文中的“警察科學”壹詞與我們的公安學、警察學既有相同點,也有區別。按英文《犯罪學辭典》,其定義如下:“警察科學(POLICE SCIENCE)是研究、分析與比較有關犯罪的材料與犯罪對象的科學。警察科學主要研究的領域是:細菌學(如疾病的産生與傳播)、彈道學(如火藥與火器)、法醫學(傷害與死亡的方式與原因)以及其他有關學科。”
在西方,警察學是有實無名。盡管有無數的研究所,成千上萬的出版物,高學曆的研究隊伍,卻無專有學術名詞。英語中沒有與中文相對應的警察學這壹名詞。英語作爲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工具,是壹種用辭嚴謹、規範的語言。英語在描述“學”這個詞時比漢語謹慎,壹般不多用。英語中“學”是拉丁文後綴“OLOGY”。如犯罪學爲“CRIMINOLOGY”,是犯罪“CRIMIN”加上“OLOGY”。
英文中的警察學壹詞是由中國人在1991年創造的。1991年秋,公安部第四研究所的代表團到英國艾克塞特大學警察學研究所訪問。康大民在講述“公安學”時,怎樣准確翻譯這個詞成了難題。歐美警察研究已有百年曆史,但沒有壹個名詞可概括公安學(警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若以公安學直譯,恐無人理解。若用警察科學(POLILE SCIENCE)又不對應。我當時正在該校留學,與其他中國同志創造了壹個詞“POLICEOLOGY”,即“警察”加“學問”,在講公安學時就采用了這個詞。
聽到這個詞的英國的內政部官員、專家、學者,壹是感到新鮮,二是引起了關注。在以後外國人的講話中也有引用。該所碩士教材《龍的盾牌——中國公安學綱要》首頁寫道:“警察學基本理論POLICEOLOGY,壹個由中國人創造的學術名詞。”
英國德文郡前警察局長、英國警務改革的旗手約翰•安德遜說:“中國人用英文與拉丁文組合了這個新詞,有特別重要的曆史意義。”警察學(Policeology)的創造具有兩重含義。其壹,爲英文創造了壹個新詞。其二,幫助西方世界認識到警察學是壹個獨立的大學科,而不僅僅是壹項技術。
3、世界上唯壹的社區警務樹
我珍藏壹張《社區警務樹圖》,此圖世界上僅有壹張,爲安德遜手繪孤品。爲社區警務之真傳。
第四次警務革命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歐美社區警務戰略之父是英國警學家約翰•安德遜。社區警務的理念,最簡單的叫做社區警務樹。歐美社區警務戰略的核心是“社區警務樹”(Community Policing Tree)。
警察好比壹棵大樹,樹幹是警察,枝枝葉葉,是警種和分工。果實是警察工作的成效。
前三次警務革命,都是要讓這棵大樹長得高、長得直。樹長高了、長毛了、長瘋了。樹根脫離了群衆,脫離了社會。第四次警務革命揭示了壹個原理:樹有多高,根有多深。
樹根往回長,紮進去的土壤就是社區。社區警務是壹種警察哲學,社區不是指的街道,社區就是社會,就是公衆。
社區警務的原理是:
第壹,産生犯罪的根源在社會,抑制犯罪的主力軍是人民群衆
第二,警察的改革的成效依賴于社區。
第三,社區警務爲攺革的哲學源泉,所有的警務革命都離不開社區警務。
4、我珍藏壹本1979年版的《警務論》(Policing Freedom),扉頁安德遜題詞:“呈好友王大偉,來自中國公安大學的的警官。爲他碩果磊磊的前途,致以良好祝願。1992年8月于艾克賽特,英格蘭。”
《警務論》(Policing Freedom)。該書針對西方警務現代化不可克服的危機,提出了無增長改善論、主動提前警務論和對未來警察的設想。安德遜的主要思想是:警察現代化應偏離強調高警察比例、高度裝備現代化的美國模式,把改革重點放到社區、面向公衆,以社會人力資源爲警力後備,以質量勝數量。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現代警察哲學與新的警察思維比裝備現代化更爲重要。《警務論》是現代警察哲學的代表作,揭開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西方警務改革的序幕。
爲答謝安德遜贈書,特選書中名言壹段,譯成中文文言文,毛筆手書條幅,贈與老人:
“逐樸歸真,警察哲學,
善保忠義,嚴懲奸惡,
祖制昭昭,未敢忘也
-------英倫三島,白垩國德文郡,警巡院長,巡撫,翰林院大學士,安德遜語。”
5.“無增長改善論”的故事
安德遜壹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誇克的故事,致今猶記在心。
20世紀70年代,某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現誇克。中國古書《淮南子》上有命題:“壹尺之錘,日折其半,萬世不竭”這叫物質的無限制可分性。
構成物質的是分子,比分子小的是原子、電子,到了電子就不可分的。老教授發現准電子,得了物理學獎。約翰•安德遜去拜訪他,壹進門,安德遜倒吸壹口涼氣,問這個老頭,妳的裝備都在哪?
“窗戶靠牆我有三排儀器。”
安德遜說:“妳就憑這個儀器,三台簡陋的儀器,妳就得了諾貝爾獎呢?”
“那麽妳雇了多少人呢?”
老先生說:“我壹無錢,二無裝備,但我有好多思想的火花。”
安德遜想:我當了壹輩子警察局長,每次警察改革都是三個字:人財物。他就坐在安樂椅上,壹晃悠,忽然寫了壹本書:《安樂椅上的哲學》。提出無增長改善論。裏面三個要點:
第壹,警力遠遠超出了社會的承受能力。大幅度增加警察的開支,是無益的、危險的。
第二,現代化不應該是警力高比值。
第三,社區警務是警力改革的方向。以民衆爲警力的後備,質量勝數量。
老先生臨走的時候請我喝酒,他是個聾子,把嘴貼著妳耳朵,使勁地喊,拿著壹杯酒說:“大偉,壹定要記住,警察現代化絕不是警力高比值。”
二十年過去,幌如昨日。想德文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又逢初春,以茶代酒,遙祝安德遜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