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所进行的所有救市措施,所谓接近10万亿的总投入,实际上让中国跑步进入了高铁时代。随着近两年建设的高铁在2011~2012年逐步投入运营,原来城市行政区域的划分将被真正打破,中国的城市开始成片发展。在内需驱动下的城市化加速的重点,也悄悄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城市化的规律告诉我们,每一次交通的变革,都将引发区域价值的重估。在高铁时代之前,中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存在巨大差距。拿河北的香河和北京CBD来说,假设两者的通勤时间同样为1个小时的话,北京城区的价格大概是前者的3.5~5.5倍。但是在高铁时代,价格将悄然发生变化。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就已经默默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东部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经济增长,与中西部以及二三线城市相比,差距是在不断扩大。事实上,在过去5年当中,二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线城市。GDP增速的前几名几乎都在中西部,这说明即使不在一线城市周边,即使在中西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二三线城市的迅猛发展正好和内需时代相呼应。我们看到目前在二三线城市,名牌服装、奢侈品等高档消费品甚至服务,价格已经普遍贵过一线城市了,惟独房地产的租金和售价还远远低于一线城市。所以中国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就是二三线城市扩容,这一点毋庸置疑。万科、恒大、保利等企业今年的增长贡献就主要来源于二三线城市。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从今天的土地供应来看明天的市场空间。当前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已经普遍受到挑战。以深圳为例,2010年招拍挂的住宅用地出让金额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仅为29.7亿,在我们监测的28个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虽然今年北京创了天价,但创天价的主要是北京周边地区和CBD的几个高端写字楼项目。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供应增幅中,80%以上来源于二三线城市。深圳现在提出要“保六争五”,如果结合城市发展空间来看,这个目标就显得有些宏伟了。未来的增长重点必然是深圳周边,比如东莞、惠州以及广州周边的佛山,这些城市发展的迅猛态势一定能超越深圳这样空间有限的城市。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说一句:得二三线城市者得天下!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房地产的形势,都在关注未来一年、半年甚至三个月的形势,其实这种估计毫无意义。未来半年可能充满不确定性,未来一年也有可能充满不确定性,但当你放眼全国,就会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并不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也不影响一家房地产企业的未来。何况,还有两个趋势让不确定性越来越小:
一是货币因素。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应对通胀,大家要把经济尤其是货币发行恢复到正常,这个越来越确定;二是保障房供应。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也是确定的。
当这两条都已确定时,如果我们还靠单盘来抓利润、来判断短期市场,就显得意义不大,格局也不够。卖水的宗庆后蝉联了中国首富,一支水的利润有多少呢?一个城市的水市场容量有多大呢?宗庆后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娃哈哈卖到了全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市场。在内需时代到来的时候,单盘的利润已经不重要了,容量和规模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事实上,中国房地产不是市场问题,市场没什么问题,只要你的眼光瞄向了广阔的中国城市群,你就会发现市场并不糟糕,也没有不确定,而是非常地确定。当前最重要的使命不在于讨论市场短期的确定与否,而在于寻找并突破自己长期的发展瓶颈。
万科在今年做到1000亿后提出要控制发展速度,这没有理由不让我们反思:随着我们的组织迅速在二三线城市扩张,我们的管理能力有没有问题?我们的经营瓶颈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妨碍了我们走向二三线城市?是融资还是土地?我相信万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在它开发的项目中,75%以上是和别人合作的,这就有效地突破了这两个瓶颈,确实提高了开发效率。那么我们有通过合作解决融资和土地的心态吗?我们有这种合作的能力吗?我们企业自身的透明度足以吸引别人与我们合作吗?
除了前端资源,终端产品也往往成为限制我们走向全国的阻碍。只要一走出去质量就有问题,只要一走出去管理就失控,这是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新的时代下,在确定的大市场环境下,中国房地产企业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从机会成长走向组织成长,从产品多样化走向模式固定化。只有这样,未来才能走向广阔的市场。
得二三线城市者得天下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