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0日说,我国将采取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措施,解决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我国的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
这话越听越不对劲!好似中国的普通商品价格要比国外便宜?
经济越发达,物价越贵,这个常识硬壳曾经年累月地深埋在民众大脑。但让数亿普通百姓惊奇的是:他们拿着世界上低水平的收入,承受着世界上高昂的物价,而且物价还在上涨,放在银行的储蓄仍在不断缩水,中国民众的当下生活空间越来越显逼仄。
一直习惯将“国际惯例”作为参照物和追赶目标的中国,越来越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开始“赶英超美”了。经常出国的消费者发现,在国外市场,不光一些名表、名包等奢侈品的价格比国内便宜很多,而且相同品牌的电子、皮鞋、服装等生活用品更与国内价差悬殊。网友jiwuy的切身经历或许更有说服力。“我昨天的购物清单,是芒果、苹果、香蕉、生菜、小萝卜、酸奶、麦片、番茄酱、大米,一共是21块美金。假如是21块人民币,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什么?也许只有两个芒果。我询问过很多朋友,单身或者夫妇二人的家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馆子,大约也就 200多块。这只占个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乐福出来,恐怕就得200多块。”
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物价却有赶超美国的迹象。造成中美物价异常的因素固然很多,除了国际政治经济分配体制使然,更是两国内部各自司法、经济体制差异的结果,这种制度成本的差异体现在从生产到流通以及交易等各个环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牛鸿说,国内市场上的高流通成本抬高了商品价格。在国内,一件商品进入销售终端,除了运输费用以外,还有高额的进场费、摊位费……以及不同层级的代理商,各级代理商“雁过拔毛”,要从营业额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扣,这些成本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销售价格自然低不下来。才外,过高的税负也是一个绕不过的因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多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已与发达国家相当,但国内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仍然偏高。
既然,已经找出了国内国外商品价格差异的因素,政府就应该站在改善民生(不能把广大劳苦大众的“民生”置之度外)的高度上,不管是奢侈品也好,还是普通消费品也好,政府都要在降低商品价格道路上做的更好。而不能只是看到奢侈品,而看不到普通消费品,要知道这是众多还没有富裕起来的贫苦中国人民的生存之本!
解决内外差距,不能只看奢侈品而看不到普通消费品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