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A股和港股的市场上操作比较多。这和前期相差比较大。香港我有近两个月没有任何的动作了。
在A股市场上,今天出清了贵州茅台,价格分别是188.70,三分之二的持股,187.60,三分之一的持股。这只股票持有了近大半年,买入价格大概在132和136左右。加权平均的收益率在40%以上。之所以抛售,是因为公布的业绩不太理想,利润只增长了17%。算下来市盈率在30倍以上。几乎是银行股的三倍,是宇通客车或格力电器的两倍左右。当然,从它的消费税率的情况来看,另外考虑到茅台去年第四季度上调了出厂价,有利于今年开始的收益,因此如果它的价格有机会下跌较多,就象去年上半年那样,我再介入。
在A股市场上第一次买进了中国平安。理由主要有四点:
一是在香港向周大福的大股东,那个姓郑的香港人增发了164亿元人民币的新股,增加了资本金,消除了偿付能力不太充裕的问题。
二是去年平安的寿险按某种角度来看(可能是新保单带来的保费收入),保费收入已经超过了中国人寿。而且财险市场的成本收入比,已经从超过100%(也就是亏损),降到95%左右的水平。全行业都是如此。
三是去年四季度,银监会终于对在银行驻点销售保险的保险公司营销员忍无可忍。有太多的营销员为了完成业绩,取得佣金,对银行客户进行有意无意的误导,结果买了保险,退保时却发现很难退,于是投诉,于是在银行网点里破口大骂,于是在银监局,在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大闹,影响了银行的声誉。于是禁止营销员在银行网点长驻,只许由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销售。中国人的性格不适合做经常被拒绝的销售员的工作,银行柜台人员收入也不低,怎么有兴趣做这种工作呢?于是今年第一个月,寿险行业的保费收入几乎是零增长。而之前都是同比增长30%以上。但平安的寿险只有约20%是通过银保来实现的。依赖性不高,受的影响也小。
四是平安的保险营销员,往往同时销售一些基金、信用卡、证券产品,因为平安的一张卡,可以同时集证券、保险、信托等功能。这不仅方便于营销,而且其他业务的收入,也有利于稳定营销员的队伍。
不过我对保险股的估值还不懂,说无知一点也不过份。所以我并不建议读者买进平安。另外我对保险这个行业,不太喜欢,我觉得买人寿保险,实在不可思议,对平安这个公司,我也不太喜欢。
在港股市场上,加仓国美电器,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是315晚会曝光了国美电器的一些不当行为,套取家电补贴。不过这只涉及国美少数几家门店,北京只有三家门店被取消了资格,而且这未必是上市公司的门店。加上日本的地震,这两个因素导致国美股价最近下跌较多。是个抄底的好机会。
二是陈晓离开了国美,张大中取而代之。这有利于国美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而不是人事斗争上。并且国美已经重新转为扩张性经营。
三是国美的市盈率已经不高了。目前苏宁的静态市盈率在24倍左右。国美前三季度利润增长49%,假设全年增长40%,按去年0.103元人民币的每股收益,2.52港元的价格,相当于静态市盈率15倍。当然这种粗略的算法可能并不精确,过于乐观了,不过肯定比苏宁便宜。
增持价是2.52港元.
在香港市场上,可能是我第一次买进了地产股,是恒大地产。这只股票去年它在香港上市时还中过2000股,上市首日就抛。小赚一笔。后来该股就持续下跌,为次大股东许家印还赔给投行10多亿港元的现金。本次买入价是3.63港元.
我当然看跌中国楼市。不过仍有看涨恒大地产的理由:
一是目前看来,一线城市成交量跌得厉害,但三四线城市则不然,因为那里没有限购令,似乎正处于最后的疯狂的状态。而恒大的主要业务并不在一线城市。
二是恒大的土地成本低。目前它的土地储备应该在5000万平方米之上,但它的土地成本只有700元/平方米。加上建筑成本,就算每平方米1300元,一般售价应该在3000元以上,因此风险并不高。
三是恒大去年,包括今年前两个月,销售额都很高。去年它也是率先降价,最终好象销售额仅次于万科等少数几家大房企。
四是价格比较便宜。预计2010年的市盈率在5倍左右。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最近操作的一些回忆,不构成买入或卖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