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及存在问题


 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及存在问题
 
                           王瑞嵚
 
 
国务院温家宝2007年4月27日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污染排放情况的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医院的给排水工作,更是首当其冲,应给予高度重视。那么,我国目前医院给排水设计、建设和设施方面,有哪些要点?存在着哪些问题?医院给排水建设未来趋势是什么?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室主任王冠军先生。(以下简称:王冠军)
1设计
 
1.1医院给排水设计三要点
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与一般民用建筑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强调卫生防疫。王冠军认为设计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给水方面(包括热水),二是排水方面,三是防交叉感染。同时,他分别就此三个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1.1.给水设计
 
第一、控制二次污染是关键。过去和现在设计的医院建筑工程里,很多都有二次供水系统,而二次供水系统中一个很容易受到污染的环节,就是贮水箱或贮水池,设计中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贮水的卫生安全,这需要引起有关工程设计人员的重视。
第二、要严防串水和回流污染。串水污染主要指由于不同供水管道之间串水而引起的水质污染;回流污染指医院和其它建筑中,由于室外管道停水或其他原因造成负压,导致室内管道回流,从而造成水质污染。医疗建筑在给水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回流污染,因为在医疗建筑给水的末端,如水龙头等,会有一些致病污染物,回流到管道中去,再流到其他地方,这样就造成污染,并有可能造成卫生安全问题。
第三、在热水方面,还要注意对军团菌的控制。
军团菌是1976年在美国发现的一种传染病的致病菌。感染致病后,患者会出现发烧、发冷、头痛等症状,严重的会神智不清、精神错乱,甚至死亡。因最先感染该病的是一群退伍军人,缘于此,该病又叫军团病。军团菌存在于自然界水及土壤中,20℃左右开始繁殖,它的最佳繁殖温度就是人的体温35℃—36℃,到45℃—50℃时开始死亡,到70℃时迅速死亡。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对军团菌控制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①控制水温。设计中供水温度控制在60℃为宜,并在低于51℃时进行循环。这样,军团菌就很难在热水系统中存活。
②在设计和选择换热设备时,最好采用即热式或半即热式热交换器,而不要采用容积式热交换器。因为容积式热交换器往往加热温度不均匀,容易有滞水区,水温60℃时,而有些地方达不到60℃。而即热式热交换器,水通过后温度比较均匀,一般没有滞水的死角,避免了军团菌的繁殖。
③采用铜质管材。有研究资料表明,细菌进入铜管5小时后可被杀灭,并且是杀灭军团菌的有效管材。
④选用不产生水雾的淋浴喷头。因为水在雾化后,水中的军团菌容易被人体吸入。
 
1.1.2 排水设计 
 
主要是防止通过排水管道,造成有害气体的串通,导致室内空气环境污染。
第一、要保证地漏的水封深度。
   SARS期间,香港淘大花园的疫情,就被怀疑是因为室内地漏干了,每户人家的排水管因此连通,其中有一户人家得了非典,病毒就从这家传到与之连通的其他人家,造成疫情的蔓延。对于医院,设计中应有效杜绝地漏水封干涸而污染室内空气环境,传播疾病。国家规范规定,地漏水封必须是5公分。为保证地漏的水封深度得到有效保护,在医院设计中,可采用直通地漏,下面做个P型存水弯,通过其他的用水点排水来补水。这样做有二个作用:一是存水弯肯定保证5公分,避免了地漏水封达不到要求而带来的隐患;二是保证水封经常有水,不会干涸。
第二、保证排水系统的通气。
排水管道应作伸顶通气管;医用倒便器应设专用通气管;室内各种集水坑应密闭并做好透气。医院室内不得用吸气阀代替通气管。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吸气阀不能代替通气管。对这条规范,很多设计人员一直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吸气阀可以替代排水的通气管。我个人认为,对此要求可以有条件的放宽,比如在一般的民用建筑中,用水量比较小时,可以替代。在医疗建筑中,我们应单独设置通气管,不能用吸气阀代替通气管。因为室内的有害气体和被污染的气体,有可能经吸气阀排到室内,容易出现传染的危险。
 
     1.1.3 防交叉感染
 
  防交叉感染,一直是医疗建筑给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通常做法,一般是在公共场所,采用一些光控或感应式水嘴等非手动开关。医护人员使用的洗手盆、洗涤池等亦应采用非手动开关,并应防止污水外溅。
 
1.2 配合相关专业做好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此作出了许多强制性规定,其中一些内容与给排水专业设计有关。如:医疗建筑内无障碍专用厕所、饮水器等。
 
王冠军告诉记者:“任何建筑设计,特别是医疗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目前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对无障碍设施的设置要求是强制性的,设计中要注意配合相关专业做好本专业内容的工作。”
 
2  程序
2.1 三个方面和四道工序
一般人对设计院和设计人员的工作不是很熟悉,甚至感到有些神秘。王冠军告诉记者:“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要搞好工程设计,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二是认真实现建设单位提出的要求,三是设计人员自身素质和经验很重要。”
“设计图纸在出图之前有四道工序:第一、自审。就是设计人员在本专业的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首先要自己审查;第二、会审,或称会签。就是指施工图自审后,再经由工程设计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的负责人对施工图在专业之间进行校对审核;第三、专业审核;第四、专业审定。最后还要经过其他设计单位的审查。国家在几年前开始实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即一个单位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在施工前,还应交到有资质的另一个设计单位去审查。”
 
2.2 设计人员自身的素质经验,以及与建设单位之间的沟通都很重要
据了解, 医疗建筑相对其它建筑来说更加复杂。虽然高级宾馆、高级写字楼、大型综合楼等建筑已很复杂,里面设有给水系统、热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防栓消防系统、自动喷水消防系统、气体消防系统等,但在医疗建筑中,除了上述这些系统之外,给排水专业还有更多的内容,如局部给水处理系统、医用气体系统(氧气系统、负压系统、手术室麻醉气体系统)等等。王冠军对记者说:“医疗建筑给排水专业设计意义重大,如果一个设计人员能完成医院的给排水设计,其他建筑的设计对他来说,就会显得较为容易一些。对医院建筑给排水专业设计来说,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经验非常重要,因为设计图纸在经过多重审查后,一般不会出现违反规范的重大问题,但容易出现不良设计或局部不良设计。所以,设计人员的素质和经验不能忽视。”
  
那么,如何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和经验呢?王冠军说:“设计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是纯粹的脑力劳动。医院设计是建筑工程里最复杂的项目之一,对设计者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设计院要加强梯队建设,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我开始搞设计时,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门诊楼,再以后是医学实验楼,后来是大的综合病房楼。在设计院里,年轻人不做设计,那就永远不能提高水平。”
 
王冠军还一再强调:医疗建筑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范,理解建设单位提出的要求,多和医院的医生、护士、职员沟通。他说:“我们去做医院项目设计时,医院每个科室的医生护士,我们都要见面谈,具体到那个房间应如何设计,都要听取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见。倘若一个人,要做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如果他在设计之前准备充分,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学习,与医院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我想就不会出大的问题。若做不到,那就不好说了。”
 
3 问题
  
    3.1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达标医院改造有难度
   国标《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05年7月颁布,2006年1月实施。要求新建、改扩建医院按新标准执行,未达标医院要在2007年底全部改造完毕。王冠军说:“新标准和老标准相比,要求提高了很多,也严格了很多。未达标医院,很多都是旧医院、老医院,设施设备老化,如按新标准改造,要花一大笔费用。我曾去外地考察半个多月,发现很多情况和现象耐人寻味。有的医院在一个房子里弄个池子,再放点消毒剂,就说这是污水处理站了,还有的医院把一间空房当作污水处理站,最差的就是直接往外排污。更有许多医院,污水站在设计时就没有,因为一是建设要花钱,二是运行和维护起来也要花钱。我在电视新闻里还看到过一个报道:某地医院把未经处理的医院污水排到河里,下游的农民用河里的水浇菜,再把菜拿到城市里卖。这样很容易造成大的卫生安全事件。”
  
3.2 《医院排放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有待执行
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就颁布了《医院排放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暂行),从系统组成、采水排水单元、过滤装置、监测仪器、系统控制、远程监视软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制度等8个方面,对余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进行规范。王冠军说:“这只是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但对在线监测的要求执行起来很难,据我所知,现在还达不到。先不说经济条件对在线监控设施建设的制约,按报告制度要求,医院每个月要把自己医院上个月自行监测的详细记录向当地环保部门汇报上去。有医院报吗?据我了解很少,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这个制度。这是个管理问题,不是从技术角度就能解决的问题。环保部门和医院相互之间应如何协调?有了相关制度、标准,应如何执行,如何协调和监管,这是个问题!”
 
 
 
王冠军简介:
王冠军,毕业于重庆后勤工程学院,至今已从事给排水设计20年,目前是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室主任,给排水专业高级工程师。在多个学术团体兼任职务,现担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咨询委员会委员、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工程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编制《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参与编写了多部专业书籍,并撰写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