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今天买的,你看一下,等会我要听听你对它的看法。”
戴维的语音里难掩那份如觅至宝。与其说他是在期待着我的一个看法,不如说他是在期待着一份认同与欣喜。
于是,我把我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交给了那本书。耳边那个声音里的那份郑重,引得我前所未有的认真。可是,半小时之后,与其说我对这本书很失望,不如说,我对不断地向外抓取那些包裹在华丽外套下的概念性的东西、并不自觉地参与那份“贩卖”很失望。我们都是人生这个农贸市场上的那个“小贩”和“拎篮子”的人。从一开始不断地接受“贩卖”,到渐渐开始有了自家的货色,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向别人吆喝的贩卖术。那些来来去去的信念与概念,就这样在你来我往里,被我们大脑对大脑,彼此填塞得满满。
我告诉他,那些概念不错。一本书有无价值与真正的灵魂,不仅仅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不仅仅在于那个让你从“不知道”到“知道”,还有如何从“知道”到“做到”。出版业如此繁荣的今天,要遇见穿着不同衣饰的关于“知道”的书籍,你只要肯抬手,遍地都是,你现在给我看的这一本,也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表达同样的概念。我的读书趣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那个阅读只是帮助我实现一个平面的抵达了——即了解不同的概念。
是的,我们一直在说,平面的抵达。这份“平面的抵达”,无疑,拓宽了我们生命在时空维度里(或者我们用另一个词“现实”)向外发展的一个广度与宽度;在实现了那份抵达之后,也许你还会发现,在你的生命深处,还有一个不断欲朝向纵深攀援的渴望与本能在那里。那份必然有着某种精神物质参与的纵向的抵达,就需要我们去遇见一直寻而不得的稀缺的那“如何做到”了,遇见这样一本不仅有概念的“贩卖”、同时还兼有方法的“实操”的书。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容易在哪里呢?不容易在那个“如何做到”,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谁也无法用他人的方法,让自己的人生一蹴而就。所以,难题就来了。难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和那个提供借鉴的作者、共同用生命去书写去创造去积极互动去努力完成的。这也是一个叫"关系实验室"读书俱乐部所寻求的读书意义。我们之前,咿呀学语的,都是书本里别人教我们的话,我们之后,滔滔雄辩的,依然还是书本里那些别人教我们的话。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总是期待着有一天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而不是我们自己。买书越来越少、读书越来越慢的我,突然有一天,从未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一读自己的这本书。渴望参与自己这部书的创作。每每至此,我就非常感谢,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上帝把我放在的一大堆巨人的思想与尘埃的书本里,给了我一个与书为媒的好职业。它带给我如许的令我一生都富足的滋养。在我历经阅历与沧桑积攒之后,上帝又把我从发霉的书本里抽离出来、放在了一些个饮茶饮得不过瘾,寻“径”而上,硬是把壶里的水换成了“觉察”,把壶里的茶叶,换成了一个个“小我”的自己,从而泡出了一壶又一壶“心灵之茶”的“茶馆”与人群里。
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要相遇?我们有多少的相遇,都是遇而不识啊,“相遇”是一个外在的行为,它可以是必然的,而“相识”则是一个内在的互动,它可以是不必然的。人最可悲的,不是一辈子,你都没有遇到那个爱你的人,而是一辈子,没有和自己相遇过。或者,在和自己相遇的过程中,却从未与自己有过哪怕最最短暂的相识。我们的横向生命,便是教会我们这份与人与己的相遇与相识。我们的纵向生命,则只能是需要我们自己跟自己完成的部份。所以,在我们和别人,和这个世界,有了那份丰富多彩、缤纷绚烂、爱恨情仇的相遇之后,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在喧嚣之后的重返里,和自己相遇于那片寂静的桦树林。人生的体验,不应该只是那份广度与宽度的体验,它还应该是那份未知深度的体验。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成就生命里所有的“可能性”。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无论走了有多远,我们也只是在宽与广的经纬上、扩大了那个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平面的版图。我们一直在追求这份走得更远,不需要有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学会了出发。但我们却从来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在生命的纵轴里、走得更深。任何一个因内而废外、因外而否定内的授受,都是片面的。这在我们的生活里,被煞有介事地贩卖来,贩卖去,已经市场上遍布得菜叶般满地都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觉得自己的那只头脑里的“手提箱”够精致,失掉了另一半,壁立悬崖,也要玉树临风地保持权威与风度,时不时硬塞给你那只他自己乐此不疲的“箱子”。我们和我们内在的关系。我们和我们外在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关系”,都是我们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土壤。正如一本书《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里所言:人我关系中的每个问题都是症状,显示你与内心更上游的源头的失联;每个心理困境也都是一个转机,助我们溯向心灵更深处;而许多用功修行的人,在心理上其实仍是一名负伤者,因此,“觉醒需要伴随心理学,正如心理学需要伴随觉醒”。只有当我们有力量能够解决好我们与自我的关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让所有这些“关系”,都能够有一个至少是“及格”的打分之后,我们才能够从容而清醒地走完此生,不是么?
"关系实验室"读书俱乐部不追求传授给你这么一只“手提箱”。你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拎到这样的一只“皮箱”了。我们相信它们的精美。我们相信它们的足够“品牌”。但生命本身是鲜活的,它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一个过程,怎么可能是“手提箱”装饰出来的那份精致与僵硬呢?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身体”的形式,让它来到这个世界,以“人生”的方式,去到某地。我们的来与去,显与化,都不改变某个永在的事实。这之间,我们无一列外地要去接受一段“生命形式”的引领与暗示,去经历爱。去经历伤痛,同时也去经历梦想。“关系实验室”读书俱乐部,或许可以给到我们一个厘清的机会。
好了,为什么要在忙碌了一个星期的难得休息日,不是在家里和家人,不是在休闲场所和朋友,不是在被窝里和自己,而是赶车到……和一群尚陌生的书友们在一起?来开放自己的信任,确定这么个下午,一定会是“更有价值地”度过呢?那个答案,你已经有了吗?
每一项选择背后,都意味着一个隐含的成本。首先,这里有“时间成本”。我们经常会在某一场昂贵的音乐会回来之后,第一个感受是“值”或者“不值”。那个里面除了时间成本之外,还有金钱成本,还有有所期待、有所期望的情感投入,那也是一个变相的成本。每个人心目中对这些个成本的排序与叠加是不一样的。孰前孰后,孰重孰轻......对于一个每场次&元(沙龙茶水费)的读书俱乐部而言,一些有形的成本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对更让我们在意的成本,或许就是本来可以被我们用来“解决”很多其他事情的时间之无形成本了。现代人的忙碌,让我们多少都有一些时间上的焦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就让我们在时间的安排与支配上,有时候不得不“吝啬”与慎重。我们不允许自己轻易而盲目地去尝试一些未知的事物。我们不想盲目地成为那个轻易被广告忽悠而牺牲掉的实验品与代价。事实上,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大小小的实验场,事业的实验场,情感的实验场,修炼的实验场......在我们一生当中,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地不断要去尝试和验证自己的那个不得不穿梭于各个“实验”的判断——哪些人、哪些地方、哪些活动......是“值得”我们在八小时以外、去与他们“结交”“共情”与“创造”的!我们人生当中的一些看似即兴的选择,它一定是或多或少而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抛物线”轨迹。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就使得我们在捧得一本好书之余,还希望能有一个“三人行”之际遇的机会,遇见“未知的”自己,同时也遇见那个可以“营养”我们的“人师”,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在一个合适的地点,遇见一本适合我们的好书,遇见一个带着我们各自阅历、积淀而彼此“营养”、之惯常的二点一线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相交”的那个“点”的亦师亦友的人,要完成这么一件事,光有一个组织者和有心人提供的这么一个温馨平台是不够的,老实说来,还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可以"拿到"的机缘与缘份。试试吧?
我们的“关系实验室”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期待与每一位有这份探索欲求的你相遇;期待源于我们彼此的开放与互动、而带来的更深的一份对生活、对职场、对人生、对自我的阅读;期待因于这份“互动”而更深地练习我们人生最大的一份常常是“未竟”的功课——各个不同远近、亲疏之“关系”的培育与成长,从而有力量让它成为我们人生最重大的一项成长性投资与滋养,从而在它的唤醒下,发掘出我们更大的不畏来途与挑战的潜力,从而也更有力量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写就”我们自己的那本“大书”。
我们将要共同度过的阅读书单
(欢迎带来你喜爱的书):
- l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 l 《一味》《恩宠与勇气》
- l 《当下的力量》《新世界》
- l 《少有人走的路》
- l 《还我本来面目》
- l 《人的自我发现》
- l 《自由与命运》
- l 《爱的觉醒》
- l 《死在路上》
- l 《爱的勇气》
- l 《波多贝罗的女巫》
- l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