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过分标榜退贿官员的道德价值


      江苏盐城市副科级官员张翕飞网上公布退贿清单的做法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力挺”他的“高调退贿”,称“有你这样的公务员是人民的福气”。不过,也有声音质疑张翕飞是在“沽名钓誉”、“作秀”。张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对此也讳莫如深。张翕飞自己则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公务员有这种“沽名钓誉”的勇气,这将是公众的福音。(《扬子晚报》3月23日)

      张翕飞的大胆举动,让很多沉溺于官场“潜规则”中的官员尴尬、不安,也因此,出现集体失声是必然的。可以预测,从今往后,张翕飞要么会在众人侧目的疏离感中,被孤立起来;要么成为官场上的道德英雄,接受主流的肯定和表彰。然而,即便是被高调褒扬,也不过是一种“供”起来的惯常做法,凸显的更多是道德方面的价值。要想真正祛除官员的索贿受贿行为,还是应该从制度上多一些激励性设计。
      “感谢费”、“好处费”之类的贿金为什么会成为一种风气?一方面,固然与官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自律精神有关系。如果那些握有大量经济社会资源的官员都能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则自然不会孳生这许多乱象,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也指日可待。不过,仅仅强调为政者德行,显然很难完全杜绝官员的贪腐行为,甚至会形成表面上讲清廉、暗地里收黑钱的官场两重人格现象。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根本之计还在于既有的制度设计未能或者很少发挥威慑作用颇多干系。官员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索贿、受贿,且彼此心照不宣,甚至出现像张翕飞所讲的“人家收了自己不收‘说不过去’”的情形,骑士并不是什么“面子”问题,而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度失范之下人欲横流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约束不够。如果篱笆扎得紧,人们心中的恶魔显然不会轻易放出来,更不会以“大家都这样”作为自己卸责的借口。

      公权力一定要在阳光下运行,有公开方才可能有公正,也才可能让那些见不得光的幕后交易、私下交易消弭于无形。事实上,这些年来,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公众已经逐渐通过分享公开的信息,进而减少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可以想见,如果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官员财产公开,则部分官员私下操弄、寻租的灰色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而一个公平公正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必将多了一些预期。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大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曾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可见,制度的刚性约束,是根治官场颓风、限制公权力滥用、消除腐败的利器。很多情况下,官员不伸手是因为不敢伸手、伸了手被捉住得不偿失。因此,一定要让已有的制度发挥作用,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并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督制度。

      不能听任官场乃至社会上“感谢费”、“好处费”肆意飞舞,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彰张翕飞们的高调退贿行为。一旦类似的贿金成为一种习惯,哪怕是张翕飞再高调,也很难扭转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失守的情形。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个别官员被查处的问题了,整个社会也将为这种价值的沦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