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古体诗坛:古体诗词的中兴?
令人炫目的国学热中,网络古体诗坛可谓覆盖面较广、参与者较多的领域,自上世纪末迄今,历时十多年热度不减,并经历过BBS、网络诗社、高峰论坛等多个发展高潮,出现了多次有影响的大型结集、聚会、评比活动。一些论者对此十分欣慰和兴奋,并据此认为,随着古体诗词和网络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古体诗词将依托网络,迎来又一次中兴。
果真如此么?
曾经的惊喜 如今的惆怅
网络古体诗词几乎和网络同步兴起,最初流行于一些个人论坛和聊天室,有人论证认为,最早的网络古体诗热潮是新诗论坛的附属品,也有人认为源于对联聊天室,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的网络古体诗词萌芽,水准是较低下的,不用说律句、粘对、平水韵等基本韵律常识很少有人知道,甚至有些“专业古体诗词论坛”整版找不到一首合律的作品(更不用说佳作了)。
约在90年代后期,一些较有诗词基础的网友将一些基本古体诗词工具,如平水诗韵、词韵合编、白香词谱等上传,许多文学基础较好、较有心思的诗词爱好者,总算有了学习、品评诗词的参照标准。于此同时或稍后,随着“网络烧钱时代”的来临,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以及一些地方性网站和杂志附属网站,纷纷开办起门类齐全的BBS和聊天室、语音聊天室,许多诗词爱好者利用这一契机,依托这些流量很高的大网站,建立起一个个古体诗词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一般都会有几个有一定水平、影响的版主,和较多彼此经常唱和呼应的常客,他们还会在聊天室和语聊中进行更亲密、也更随便一些的交流,搞一些文字游戏式的活动。
这一时期网络古体诗坛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至少在一些主流诗词论坛,合格合律的诗词才可能得到认可和好评,流派、风格等的争鸣也初具规模,但综合水平仍然有限,按照许多当事人事后回忆“格律无误者即可号宗师”,且由于依托门户网站,站方、投资者对流量、人气等都有许多苛刻要求,迫使版主们不得不搞一些吸引人气、却未必符合诗词创作规律的活动,许多论坛看似门庭若市,作品众多,实则泥沙俱下,真正的诗词爱好者少,有心下决心钻研一下的更少。不过古体诗词的“公共网站时代”最大的好处,是网站流量大,关注者多,容易产生影响,且各“坛子”间交流频繁、互动性强,也有利于这个分则不大、合则不小爱好圈的生存、发展。
本世纪初,网络诗词忽然迎来一个让圈内人至今怀念不已的“惊喜期”、“黄金期”,一批格律娴熟、风格鲜明,本身具有相当水准的高手横空出世,以极大热情投入创作、点评和各种诗词联络工作中,他们的出现令许多原先的“宗师”边缘化,却也带动了一批年纪轻、热情高,此前苦无门路进阶的爱好者,让他们获得长足进步,成为第一代真正成长于网络诗坛的网络诗词人。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网络烧钱时代”告终,曾经热闹非凡的门户网站、公众性网站附属诗词论坛,或销声匿迹,或人走茶凉,而随着自建论坛、主页门槛的降低,一批由诗词爱好者自建的诗词专业网站、论坛拔地而起,这些“坛子”或由诗词高手创办,或由懂行的爱好者建坛、邀请高手坐镇,各“坛子”间声息互通,交流频繁,很多高手同时兼任几大“坛子”版主,“常客”们也习惯于将新作挨个论坛张贴“拜山”,通常都能得到风格不同但各有特色的点评,和爱好者们热烈的互动。
然而这个鼎盛时期仅仅维持了几年,便随着专业诗词论坛的冷落而趋冷。
俗话说,有人即有江湖,互通声息的网络诗坛很快便出现各立门户,互不买账的态势,一些以“宗师”、“成名高手”自居者各分畛域,对“自己人”关照有加,对异己冷落排斥;原本最宝贵的、各主流“坛子”大抵统一的品评标准,也逐渐被“看人下菜碟”的做法所挤兑,“对诗词不对人”的讨论、点评少了,“看人不看诗词”的凑趣、插科打诨多了,许多诗词爱好者要么变得热衷于追逐“坛主”和趋附活动,要么备受冷落后兴味寡然,而一些高手、“坛主”或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大有一统“诗江湖”之概,要么独善其身,变得沉默寡言。随着BBS热的过去、博客的兴起,不少资深爱好者转而经营自家博客,一些“坛子”也变相博客化、诗社化、小圈子化,“拜山”的风气不流行了,跨坛挂版的高手也越来越少,一些资深诗友感慨,几年过去,网上的诗词高手还是那么多,但能有10个以上“干货”回帖的佳作,却越来越难看见了。
诗词说到底是一种社交艺术,网络上交流面变窄,取而代之的便是半网上、半实体的诗社,各种有学院派或实力机构赞助的评比、峰会的高潮迭起,网络诗词理论、流派的层出不穷,网络诗词名家纸版诗词集的相继推出,以及部分网络诗词人物和体制内诗词、文化人物的合流,一方面,从声势上看,“网络古体诗词群体”的公众知名度和眼球吸引力大大提高,许多昔日不同时代的网络诗词名家,摇身一变成了国学明星、体制内干将、专栏作家,或公众、准公众知识分子,拥有今非昔比的话语权,并借此为自己和“网络古体诗坛”谋求更多或虚或实、或虚实相间的利益,但另一方面,这些“网络古体诗词人”却越来越少地在真正的“网络古体诗坛”活动,传统的“坛口”或消失,或边缘化“博客化”,而一些新兴坛口和诸如“百度吧”等地方,则徒有人气,却因高手不屑或懒得问津,而变成热闹有余积淀不足,甚至自生自灭的地方。
诗江湖之争
虽然网络古体诗词的江湖之争几乎从一开始就有,但不同阶段则有不同的热闹。
早期比较著名的争吵,是所谓“新旧韵之争”,即部分爱好者主张用旧韵(近体用平水,词用词韵),部分主张用新韵(中华新韵、十三花辙、汉语拼音,或各种五花八门的创编新韵),前者高手多而后者人数众,在公众论坛时期曾打得不可开交。但近年来这种争执变得越来越低沉,究其原因,首先是用旧韵者虽少,却多是高手、熟手,能长久坚持,而用新韵者大多浅尝辄止,人数虽多,流动性却大,且其中不乏因不会旧韵而反旧韵者,这些人一旦学会旧韵往往倒戈(也就是某网络诗词老将所言“没有坚持10年的新韵倡导者”),造成新韵派在“长跑”中落于下风;其次,旧韵只有一套,新韵却有许多套,且不断有新的一套创出(甚至有人一人就创出两套的),这在客观上造成新韵标准的莫衷一是,以致有“新韵等于说合律就合律”的讽刺;第三,经过较长时间磨合,不少旧韵派也不再持“原教旨路线”,往往只要对方标明“本作品用新韵”便不再纠缠对方韵律的对错,这也在客观上让架越来越吵不起来。
比较激烈、也比较伤和气的,首先是专业论坛时代,原本同气连枝的几大论坛间,因人际关系和意气之争,出现的几次分化组合,一些高手就此闭门谢客,各主流“坛口”间原本标准互通,人员互相串门的热闹场景不复,本就是“小众活动”的网络古体诗词,也就变得更加小众,而另一些争执,如“实力”和“偶像”之争,“实验体”、“新国风”、“探索体”之类五花八门的理念,说穿了不过各分畛域的道具罢了。
更麻烦的是,2005年前后,一些网络、体制“两栖”诗词人依托体制和商业资源,组织了几次大型公众活动,原本对网络诗坛忽视甚至视若无睹的传统诗社、诗刊、体制内机构及传媒、出版等单位,忽然发现了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一时间各种活动此起彼伏,某些热衷于此的网络诗词名人,也因此获得不少名利实惠。
这些在圈内看来不少、以社会标准而言并不多的名利实惠,却骤然让许多网络诗词人物、尤其一些名人失去了平衡,他们开始把更多精力投注在拜师、结集、出版、峰会,和在各种平台上“做公众人物”上,而相应地疏于创作的精进,和对新人的提拔(除非拜在门下的新人),在这种风气下,一些奇怪的现象相继出现,如某些网络诗词人物会想方设法拜一个水平逊于自己的体制内人物为师,或一些明明还没入门的“名门再传弟子”摆出“师门威风”,在圈内闯出麻烦,一些原本亲密无间的诗词朋友、兄弟网站间变得彼此争斗、猜忌,一些原本就有嫌隙的“坛子”和人就更不用说了,那些有赞助吃、有奖金拿的峰会、排名,则更成了被冷眼旁观的朋友戏称为“二桃杀三士”的舞台。
古体诗词能借网络中兴么?
毋庸讳言,网络给古体诗词带来了一股春风。
最初,一批早期爱好者将诗词工具文件手工录入、上传,为网络上古体诗词的普及提供了基本的养分,出现了一批“学会诗词的上网高手”;随即,网络的普及让众多天南海北,自生自灭的古体诗词爱好者因学会了上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志同道合者的存在,而网络古体诗坛也因这批“学会上网的诗词高手”加盟,迅速提高了水准,达到了足以睥睨体制内的水准和高度。网络和古体诗词的结合,为人数少、分布散的古体诗词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平台,各种诗词辅助工具的开发和推广,又让今天的诗词爱好者不必为韵律词牌之类基本知识的匮乏而烦忧,只需做个网络有心人,便能获得几乎一切必须的古体诗词格律工具。
尽管已不复本世纪初的热闹和心气,但网络古体诗坛如今不缺平台、不缺工具、不缺好手和高手,甚至也不缺热心的赞助者,如果说,网络古体诗坛的圈内活动、圈内声势已大不如前,但从整个社会的知名度看,可谓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确保古体诗词的中兴,道理很简单:属于它的时代业已过去。
诗词是心情、感悟,是对人对事、对历史对社会对现实的折射和反映,是文章和语言的提炼和精华,毋庸讳言,这些特点,至今在许多网络古体诗词作品中仍有体现,但平心而论,相当多的作品、作者,却陷入了形式主义、无病呻吟,把诗词当玩具、道具或敲门砖的怪圈,许多圈内人记忆犹新的“自寿诗热”、“比文招亲”、和“秋八”(杜甫)、“绮怀”(黄仲则)组诗步韵狂潮,“减兰”狂热等等,都是这种畸形诗词风气的生动表现。如果把诗词比作饭碗,那么诗词所体现的心情、感悟、各种丰富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内容,就是碗中的饭菜,如果碗中盛的还是碗,又如何可以充饥?而如今的网络古体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已陷入“碗中盛碗”的窠臼。
不应责怪作者们。首先,古体诗词是文言文时代的文字精华,如今文言文普及的时代业已远去,古体诗词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空中楼阁;其次,唐代和宋初以诗赋取士,此后虽以策论、八股文为主,但试贴诗仍是科举必考科目,作诗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考必修课”和重要的人生进阶必备技能,如今科举时代早已远去,诗词成为纯粹的边缘性文化爱好,普及程度和社会认知度都已今非昔比;第三,古体诗词都有相应的韵律配合,如近体格律诗要用中古韵,宋词要用词韵,能合谱演唱,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语言的演变,如今大半个中国(尤其北方),已完全无法分辨中古音中的入声,满江红等重要词牌在普通话朗诵中已找不到韵脚所在,而宋词的曲谱除了极少数外,早在明代即以失传,这些客观原因也令古体诗词难以大众化、普及化。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众、甚至大多数诗词爱好者,都无法将古体诗词作为对事、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理解、感悟的首选宣泄、表达工具,而多半会驾轻就熟地选择更熟悉、也更易掌握的体裁,如散文、小说、书信,甚至博客、微博、手机短信段子等等,他们中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娴熟于诗词,甚至继续执着地坚持“诗表意”、“诗言志”,但这注定只能是少数,而大多数古体诗词爱好者、创作者,却只能将古体诗词当做一种文字技巧、游戏或闲学。不仅如此,社会大众也更容易接受用他们所能看懂体裁、文字表达的心情、感受或志向,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诗词优秀作品的传播,影响其社会感染力。
由此可见,古体诗词借助网络实现中兴,恐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尽管社会、民间、网上,仍散布着众多古体诗词爱好者、学习者,和为数可观的熟手、高手,但坦率地说,属于古体诗词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