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20世纪80年代之后,“草根”一词在学理上专指民间、底层、弱势的阶层或群体。
对于“草根”与精英之间存在裂痕的说法,艾君表示不认同。他指出,首先,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并不存在永远的精英与“草根”,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其次,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没有丰富的“草根”文化,就没有好的精英文化。“所以说,‘草根’文化是精英文化存在的基础。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不仅不会刻意与精英文化保持距离,还会对精英文化以及主流文化进行补充和丰富。”
草根缺少话语权吗?
“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转)
本报记者 向楠 实习生 雷李洪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24日 07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1-03/24/nw.D110000zgqnb_20110324_2-07.htm
山东青岛打工小伙儿陈长建拍摄网络贺岁电影《兄弟等等我》,讲述青岛开发区5个创业青年的故事。 俞方平摄
“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到底什么是“草根”?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搜狐新闻中心,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还有80.6%的人表示,日常生活中“草根”一词很常见,其中32.8%的人表示“非常常见”。
“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没有权势”成为“草根”三大标签
说起“草根”,福建省福州市某翻译公司职员李俊杰的第一反应就是“社会底层”。他认为,和社会精英相比,“草根”在修养水平和知识丰富程度方面稍有欠缺。“但是,现在每个被认为是‘草根’的人,都不会甘当‘草根’。他们时刻想摆脱‘草根’身份,走出社会底层。这就是‘草根’所体现出的拼搏精神。”
在厦门大学研究生钟耀照看来,“草根”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处体制之外。“‘草根’只是一个中性的代号,背后是一群正奋斗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草根’这个词既明确指出了他们的出身,又反映出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草根”是一个褒义词,20.2%的人认为是个贬义词,超过六成(65.0%)的受访者认为是个中性词。
在对“草根”的态度上,58.2%的人表示“尊重”,10.2%的人表示“欣赏”,4.7%的人“没怎么注意”,0.8%的人表示“鄙视”。
最能代表“草根”的标签有哪些?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三个标签分别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没有权势”(67.9%)。
接下来还有“缺少话语权”(62.0%)、“非官方”(51.2%)、“生命顽强”(43.5%)、“追逐梦想”(36.6%)、“活力”(12.7%)等。
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20世纪80年代之后,“草根”一词在学理上专指民间、底层、弱势的阶层或群体。
“我们现在明显把‘草根’的含义扩大化了。在当前社会的理解与使用中,‘草根’指的就是普通大众,范围包括工人、农民、失业者甚至更广。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当前意义上的‘草根’。”艾君说。
73.2%的人表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
“草根”一词为什么会流行?艾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传统的社会主流文化受到各种亚文化的冲击。“草根”及其背后体现出的文化就是亚文化的一种,它的本质是社会普通民众诉求的表达。
“网络的兴起也为‘草根’文化的流行提供了肥沃土壤。”艾君进一步分析,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主观性、广泛性等特点,很多亚文化、民间文化都很适合在网络上传播扩散,“草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认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61.7%的人认为本质是“无话语权群体的自我表达”。在“草根”的各种传播渠道中,网络占第一位,89.1%的人表示多在网络看到“草根”一词。
“‘草根’的流行也部分缘于人们的猎奇心理。现在社会中,特别是年轻人群体,普遍存在一种追逐新鲜、时髦的心理。凡是名称新鲜或含义新鲜的词语,一旦在网上出现,就会马上炸开,得到充分传播。比如‘草根’、‘给力’、‘神马’等等。”艾君说。
58.6%的人认为“草根”的流行会提升社会底层话语权
三年前,郎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创办了“草根网”——国内第一个专门以“草根”思想为内容的思想类网站。让他没想到的是,短短三年多时间,“草根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日平均点击量10万左右的网站。在各种思想类网站中,这个点击量已经相当难得了。
“当初创办网站,只是想给许多零散的‘草根’思想提供一个集中表达交流的平台。发展到今天,‘草根网’已经聚集了300多位‘草根’学者、23500多篇‘草根’原创文章。其中不乏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草根’意见。‘草根’思想具有很大价值,不一定就比精英思想差。”郎洌说。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草根’与精英之间确实存在着裂痕,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郎洌指出,这种裂痕主要表现在“草根”民众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抗拒与不信任,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调查中,55.3%的人认为“‘草根’与精英正在形成强烈的对比”;28.7%的人表示,“草根”的流行意味着“社会底层正刻意与精英群体保持距离”。
对于“草根”与精英之间存在裂痕的说法,艾君表示不认同。他指出,首先,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并不存在永远的精英与“草根”,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其次,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没有丰富的“草根”文化,就没有好的精英文化。“所以说,‘草根’文化是精英文化存在的基础。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不仅不会刻意与精英文化保持距离,还会对精英文化以及主流文化进行补充和丰富。”
“草根”的流行会带来哪些结果?调查中,60.3%的人认为是“增加底层公众的社会认同感”,58.6%的人表示是“引起社会注意,提升底层社会话语权”,42.5%的人选择了“补充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
该给“草根”下一个怎样的定义
红网评论 作者:吴龙贵
2011/3/25 1:27:15
http://hlj.rednet.cn/c/2011/03/25/2215365.htm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还有80.6%的人表示,日常生活中“草根”一词很常见,其中32.8%的人表示“非常常见”。(《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但到底什么是“草根”?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就是指“社会底层”,有人说就是“身处体制之外”,见仁见智,但似乎谁也说不清楚。一般而言,“草根”是一个相对于精英的词汇,但问题是,我们也无法对“精英”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
从字面上理解,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的“草根”,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静态的身份属性,如调查所显示的,最能代表“草根”标签的前三个选项分别是指向的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和没有权势(67.9%)。另一面是动态的生长性,该项调查的后三个选项是生命顽强(43.5%)、追逐梦想(36.6%)和活力(12.7%)。由此不难看出,所谓“草根”,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却又不甘心沉沦,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既定的命运轨迹。更重要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基数庞大的群体,正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是,这样一种人性的本能诉求在多大程度得到了纾解和回应?
草根当然并不意味着永远是草根,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每天也都在上演。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启娱乐平民化时代,几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瞬间焦聚亿万人的目光,一转眼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两个农民工兄弟,昨天还在地下室里光着膀子唱歌,今天已经开上了百万豪车。这样的励志故事固然能给人短暂的精神刺激,但却无法给人指出一条符合社会理性、常态化的上升通道。与其说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不如说这是商业文化的神奇。事实上,“草根”与他(她)们而言,更像是一个刻意标榜的炒作卖点,而不是一种身份的定位。草根与精英完全处于割裂的状态,这或许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20世纪80年代之后,“草根”一词在学理上专指民间、底层、弱势的阶层或群体。可见,“草根”并非今日才有,从这个词在时代中逐渐衰减的流变历程中,我们也可以隐隐听到社会发展的脉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同时显示,有58.2%的人对“草根”表示尊重,却只有8%的人认为“草根”是个褒义词。这表明,“草根”虽已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但他们的生存处境尤其是他们的上升通道和空间,却不容乐观。
该给“草根”下一个怎样的定义?这决定了一个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各阶层能否相互融洽相处,基至是每个人的幸福指数。只是,定义权从来就不在我们这些“草根”手中。
“草根”流行中的社会多元文化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5日06:3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李迎春 成都商报评论员
“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到底什么是“草根”?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三个草根标签分别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没有权势”(67.9%)。73.2%的受访者认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
“草根”流行是近年来国内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从媒体的调查看,“草根”虽然仍打着深深的底层烙印,但经过多年打拼,“草根”中较为活跃的主力基本已进入了社会的中产阶层,甚至有些在个人财富和修养上已经算得上精英人士,只不过在网络平台上仍以“草根”面目示人。“草根”代表的已不仅仅是底层,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兴起。其中既有个人独立价值的彰显,更有群体利益的诉求。“草根”的崛起与流行,其实质是推动和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民间力量的崛起与壮大。
“草根文化”是一种对单一文化的反叛,它之所以流行成势,在于其反映了更加丰富、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意识状态。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曾流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他提出的“媚俗”一词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广泛引用。媚俗讲的正是精英文化的妥协和滑坡,大众化的俗趣越来越占据了文化舞台的主角位置。他还有本书《生活在别处》,书名所讲的与《围城》的道理相似,人总是“当境厌镜,离境羡境”,生活往往不在这里和当下,而在别处。人总是对单一重复的东西感到乏味,当人们在单一的氛围中逗留时间太久,就会埋下改变的种子。社会文化也是如此,“草根”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循环中,迅速崛起,赢得了广泛的参与和喝彩。
看最近几年的超女现象、各种选秀节目、农民工歌手、“草根”博客等等,可发现“草根”不是以单一的面貌出现,而是在诸多领域同时展现。其蓬勃发展的基因,最为核心的是抒发了人们真实的情感、独立的思考和艰辛的生活。这为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案例,构成了一段时期中国社会的底色。“草根”因此将被列为这个时代的标签之一。
调查中,42.5%的人认为“草根文化”“补充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艾君不认同“草根”与精英存在裂痕的说法。他认为,健康的“草根文化”不会刻意与精英文化保持距离,还会对精英文化以及主流文化进行补充和丰富。这一观点反映了文化互动对于社会的正向作用。历史证明,单一的文化总是会迅速地僵化和衰落,而多元化正是一个社会能够持久保持活力的秘诀。这也是“草根”流行的价值所在。
能与精英抗衡 “草根”才会成主流
2011年03月25日 08:09
凤凰网> 评论 作者:禾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搜狐新闻中心,对422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55.3%的人认为“‘草根’与精英正在形成强烈的对比”;28.7%的人表示,“草根”;的流行意味着“社会底层正刻意与精英群体保持距离”。社会学学者艾君指出,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并不存在永远的精英与“草根”,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在成为社会主流这一命题下,有可能与多大可能的内涵显然不一。中国社科院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就表明,父亲具有权力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如果考虑到“拼爹式”就业,还有无所不在的权力滥用现象,到底谁更易成长为社会精英,想必不难回答。
去年年底,一段流传于互联网的简短视频,一夜之间让“旭日阳刚”组合家喻户晓。但看过视频的人特别是音乐人,倘以音乐标准衡量,想必不会完全认同,认为此二人真就是被埋没的音乐奇才。更能令人信服的理由是,公众源于向上攀爬的竭力渴望与无力,对底层草根报以深切同情,这才有了诸如此类“麻雀变凤凰”的神奇。某种意义上,“旭日阳刚”的身上,寄托着公众太多的“私人”情怀。也因此,“旭日阳刚”一夜爆红,蜕掉草根的外衣,小心翼翼地步入常见的明星行列时,许多人不是像以前那样拥护,反倒多有不适,乃至质疑。
寄托,可能算得上国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的文化。当一些人借助权势和财富轻松且随心所欲地表演社会神奇时,“草根”们却不得不背负起父母努力向上攀爬的沉重寄托,以更多的努力与代价,争取那极其有限的资源。现实于他们而言往往异常严峻,别的不说,光大城市里的一栋房,就足以耗费一个“草根”数十年的辛勤努力。
在草根流行这一社会现象里,虽不乏社会对底层的认同和尊重,但更蕴含了社会普通公众对资源稀缺的抗争,对可能被钉死在社会底层的恐惧。草根当然有想象的权利和自由,但草根要想实现这些梦想和希望,绝非由其自生自灭,而应依靠社会资源的倾斜,特别是大力破除阻碍草根向上流动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