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ndroid是怎样步入歧途的?


    我们看问题要追根溯源,不能无根无据地瞎说一。谷歌Android到底从何而来想干什么?很据何在?

         根据维基百科最新资料(截止今年324日),我们知道,在200310月,Andy RubinRich Miner创办了Android公司,位于美国加州。公司的名称大概与创始人名字多少有点“关联”,但是,之所以用机器人“Android”来给公司命名,与该公司的发展目标有关。Andy Rubin说:"...smarter mobile devices that are more aware of its owner's location and preferences",意思是说,聪明的移动设备(指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知晓其主人所在的位置与喜好。这个想法正好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标。20058月,谷歌一口吞下Android(被并购),准备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

          来到谷歌,Andy Rubin团队基于Linux内核(v2.6)开发了一款移动设备平台(Android原型)。于是,谷歌手中拿着这个“Android宝贝”,到处游说、招揽各大型互联网厂商,终于在2007115日成立了“Open Handset Alliance”,阵容非常壮观,包括一大串知名厂商,比如:motorola、高通、......等等,目的是发展移动设备的开放标准,就在这同一天,谷歌的首款Android产品(平台级)发布了。

           可以说,谷歌市场推广做得相当成功,看似一帆风顺,但是,危机四伏。虽然说,Android内核是从Linux导出的,但是,谷歌却在Linux主干树(main tree)的外部进行了“tweaked”(“凑合”),在Android系统中没有本地X Window系统,Android也不支持GNU库的全部标准,跟现有的GNU/Linux系统之间存在很大“间隙”。从实质上来看,谷歌是把Android搞成了一个Linux的“fork”(“分叉”),结果,在20101月,Linux内核管理者把谷歌不再继续维护的Android代码从Linux代码库中删除了。至此,Linux与谷歌的android系统划清了界限。

          实际上,谷歌Android开发团队与Linux开发团队之间的摩擦直到今年1月份仍然继续存在,比如,在去年12月,Linux内核维护者Greg Kroah-Hartman:“Google was no longer trying to get their code changes included in mainstream Linux”,而且,某些Android开发者暗示:“......was getting fed up with(厌倦) the process“,因为他们自称是一个小团队,并且说:“....had more urgent work to do on Android”。由此可见,两队开发人马终于分手了。

          由于谷歌一味蛮干,招惹来不少官司,惹了不少麻烦,终于走上了歧途。。对此,《自由软件基金会》(FSF)批评谷歌,写道:"It's sad to see that Google apparently shunned(避开)those protections in order to make proprietary software development easier on Android",并且说:“Google had not taken any clear position or action against software patents,意思是说,谷歌不走正道,没有采取清晰的立场与行动来抵御有关软件专利的侵权官司。这句话说得十分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