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览冥训》中载: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这就是蛇衔珠报恩的典故。典故虽短,流传于坊间的此类故事也不胜枚举,诸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之类感恩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然物犹如此,人又当何?
我们不妨先来探究一下“感恩”到底为何意?在《康熙字典》里,“感”释为“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释为“惠也,从心因声”。就此简单地将“感恩”二字拆开,即为“咸”、“因”、“心”三字,进而我们便可推而将其解释为:都是因为心、都是凭借心亦或是都顺着心。不难发现,原来“感恩”都是心惹的祸,自心而起又顺心而果。
再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感”前三条解释为:“觉得”、“感动”、“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加上“恩”字,似乎又可以将“感恩”粗释为“觉得有恩,随之被感动,接着对施恩之人怀着谢意,并伺机报答”。这看似有那么的水到渠成,然什么才是恩,怎样才能觉得有恩?我们不妨借用明代宗客巴大师所作《菩提道次第论》中发菩提心的 “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修增上心”、“发菩提心”七步之“知母”、“念恩”、“报恩”来牵强地试解一二。
“报恩”需知恩,知恩即“知母”。其实在佛学中“知母”是用六道轮回来解释的:生命并不是这辈子才开始的,此生之前,我们已经轮回投胎无数次了,然而每一生我们都有父母,我们就有无数的父母,进而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亲,都曾经疼惜过我们,为我们牺牲吃苦。其目的无它,只是要打破一颗颗一向自私、不肯关怀他人的心。试想当人们将身边的人都平等的看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友善的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此养育之恩、知遇之恩便随之而来,“忠孝”和“仁爱”自然而成,“悌”、“诚”、“信”、“义”、“敬”、“养”亦可随心所欲了,又何需谈什么感恩呢?
再絮叨一个故事。一日,有个居士突然跑到寺院求法师谢谢菩萨,说是开车出了车祸,车散了自己却安然无恙,认为是菩萨保佑。法师无动于衷,微笑着沉默了一会儿,居士不解,法师解释说:“我知道这是菩萨的护念,不过我却告诉你,在你出事的路上我跑过上千回了,却从未出事,这都是菩萨的护佑。”
我们往往是遇到意外之喜时才感谢菩萨,殊不知菩萨时时刻刻都在保佑我们。且问你是否也有一颗平静的心,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能在生死大恩前向身边的“菩萨”们及时说声“谢谢”,因为他们都是也只是你多彩生命中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