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草根”一词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到底什么是“草根”?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三个草根标签分别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没有权势”(67.9%)。73.2%的受访者认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他认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并不存在永远的精英与“草根”,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选自《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对话三:为何说“草根”本是国货而今却成中西合璧产物?

对话四:何谓“草根文化”?如何理解?具有哪些特点呢?

草根文化的风行会对主流文化形成挑战吗?

—针对“草根”及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相关问题

艾君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的对话

3-4)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还有80.6%的人表示,日常生活中“草根”一词很常见,其中32.8%的人表示“非常常见”。那么,在日益流行的草根文化现象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去审视、去看待呢?草根与精英、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呢?

    前不久,艾君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记者向楠的采访,并进行了一些交流。以下是“交流实录”:

对话三:为何说“草根”本是国货而却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向楠:有人说,草根一,始19世纪美国,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那么,您能否简述一下何谓草根?您对“草根”是如何理解的呢?从“草根”一词最早出现到今天,“草根”的含义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艾君:有人说,“草根,始19世纪美国,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这种说法,缺少社会性和科学性。

    关于“草根”一词舶来问题上,我上面讲过,其本意以及来源并非舶来品。“草根”一词其本意并不难理解,在我国汉语里“树根”、“草根”就是指树的根部、草的根部,很通俗易懂。之所以社会上有人在说“草根”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这实际是因为“草根”一词所代表的社会含义在中国传播并被认可所致。

    单纯地讲“草根”一词是19世纪产生于美国,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说法是个伪命题,是误区,也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它像“白领”、“蓝领”等词的传入完全不是一种意义上的事情。

    前面我讲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草根一词的科学理解应该是,草根一词是我国固有的汉语名词也曾赋予其许多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只是其西方所指的一些社会含义的涌入并传播,让人们误认为“草根”一词是舶来词、外来品。

    在我国古今文化中,为“草”或“草根”一词曾赋予过许多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含义。

    古代关于“草根”的诗句很多。例如,唐代诗人李贺就有“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以及唐代诗人岑参的“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等诗句,都是从“草根”本意去使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一诗,诗中“蚁漏三泉路,螀啼百草根”中的“百草根”尽管看似是为了对仗,但这里的“百草根”也许有一定的文化含义,这是诗人因萧瀚开成二年死于贬所,以沉痛之笔写就的。而这个时候的李商隐实际是“宗绪衰微,簪缨殆歇”,潦倒终身。其诗中的寒蝉悲切的哭泣声与“百草根”的关系以及“百草根”是否是特指“平民百姓”值得考究。

     实际上关于“草根”的社会含义,在我国也早有之,关于与草与根的比喻很多。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草奏风生笔,筵开雪满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诗句都在赞美小草不屈不挠,说明小草坚韧不拔,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草根在我国古代的形象比喻。“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所以,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的特点,历来是我们讴歌平凡、讴歌民族自强、讴歌生命的对象可见,在我国民间早就予了顽强的、具有生命力、普通性的中国百姓精神

     所以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草根一词的科学理解应该是,草根一词是我国固有的汉语名词也曾赋予其许多特定的文化内涵。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一些特指政府决策者精英层相对的弱势阶层”等社会内涵从海外传入中国后,在网络中开始传播和使用,引起社会普通民众的极大兴趣,并开始流行,逐渐成为我们传统意义的“普通百姓”、“社会民众”、“工人、农民、无业者”等词的代名词。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草根”一词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内涵,寓意指民间的、社会的、群众的、底层的、弱势的阶层或群体。

     简单表述,我认为,“草根”一词是我国固有汉语名词也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及传播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内涵,被误解为是同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在“草根”一词舶来品问题上,我认为,“草根”词本是“国产品”,但今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当今因为社会因存在着对语言掌握随意性以及对问题认识肤浅性等现象,在“草根”等词语运用上更趋于生活化、娱乐化。

     从“草根”一词被赋予了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含义后发展到今天,“草根”似乎成了个大箩筐啥都可以装,好像什么东西前面都可以加上“草根”二个字了。实际从一定意义讲,大家似乎都是现代意义上所指的草根了。你是我也是,甚至一些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在说自己是“公仆”、“普通百姓”等。

     在生活中也有人说“草根”提法带有贬义、歧视或者蔑视等含义,我认为,如果从一定特殊意义去理解,这个词的确带有贬义的意思。但如果从我上面所讲过的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社会或上流社会使用看,这个词本身并无蔑视或者歧视。因为自古至今,在我国人们总在赞美小草、草根,也总爱说自己是小草是草民、自己是百姓是公仆、自己是老黄牛等等,似乎还带有歌颂之意。这就看语境关系以及使用者对使用它的意图以及所要比喻或者起到的作用。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把五六十年代的掏粪工时传祥先生看成是现在意义的“草根”,而将身居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看成是精英或者是上流贵族。那他们当时的话中就具有代表意义。

     1959年,陶粪工人时传祥在向记者谈起参加全国“群英会”感受时曾说:“我已经干了30年的掏粪工,在旧社会最让人瞧不起的就是我们这些淘粪的,新社会把我们当成主人……”可见,旧中国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掏粪工”为新中国把他们当成了主人,提高了地位,能参加“群英会”而特别骄傲。而“群英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当时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在这里,刘主席也为自己能甘当人民的勤务员而自豪。这说明,一个追求进步、追求文明、追求道德、追求和谐的文明社会里,尽管会存在着分工有不同、级别有区分、收入有差别、学识有高低,但对道德文明的追求永远是平等的。对于一个有道德修养、讲文明有人性的人来讲,从来不会也不可能将自己封一“精英”自居并高高挂起,妄想成仙,其即便身居高位、走入上流社会,也会时刻与民众打成一片,在多彩的百姓生活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自我,获得人生的价值。这就是“鱼水关系”。

     因此,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动态性、可变性看,“草根”的社会含义会随着语境、使用者对使用它的用意以及要起到的作用会发生着变化。只有分工、收入、学识、地位的差别,而永远不存在真正一成不变的精英层与草根层。

     总而言之,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草根”一词的科学理解应该是,“草根”一词是我国固有的汉语名词也曾赋予其许多特定的文化内涵。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一些特指“同政府决策者、精英层相对立的弱势阶层”等社会内涵从海外传入中国后,在网络中开传播和使用,引起社会普通民众的极大兴趣,开始流行,逐渐成为我们传统意义的“普通百姓”、“社会民众”、“工人、农民、无业者”等词的代名词。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草根”一词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内涵,寓意指民间的、社会的、群众的、底层的、弱势的阶层或群体。所以,“草根”一词是“国产品”,但今天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了。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群体对语言掌握的随意性以及人们对问题认识的肤浅性,让“草根”等词语在民间的运用更加趋于生活化、娱乐化。

对话四:“草根文化”的理解以及有哪些特点呢?

     向楠:您对草根的理解以及所下的“草根文化”的定义,已成为社会认可及通用的概念,那么您能否简述一下何谓草根文化?其具有哪些特点呢?

        艾君:谢谢社会上对我的草根以及草根文化一些观点的支持。在上面我说过,实际从一定意义讲,大家都是现代意义上的草根层。你是我也是,甚至一些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再说自己是“公仆”、“普通百姓”等。

    我说过文化是动态、可变的,实际上,如果机械地、固定地划分“精英”和“草根”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精英”与“草根”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是农业大国,本来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草根”国家,所有社会认可的精英大都出自平民百姓家庭,人生下来不可能是精英,也不是精英的孩子就生精英。其实所谓的“精英”本来大都是从平民百姓的“草根”层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来的,这是个变化、转变的过程。

    尽管社会上存在着精英与草根的划分,但追求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地位的平等尤为重要,人不要认为地设置身份贵贱的鸿沟,何况草根与精英本身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今社会,已经把“草根阶层”人为地无限扩大化了,成为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人民大众的代名词了,与原来西方所特指政府决策者精英层相对的弱势阶层”等社会内涵完全剥离了出来了。实际西方所讲的草根层与政府决策层、精英层之间还应该存在一个阶层。

    在中国,草和根的精神一直是我们赞美和骄傲的。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知道小草的根,这就是我们追求的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事的精神。

    在中国尽管存在着低收入的普通百姓,但不存在西方所讲的特指政府决策者精英层相对的弱势阶层;在中国尽管存在着贫困、弱势阶层,但不存在明显的与“政府决策者精英层相对的弱势阶层”。

    在中国,真正的“草根”,虽然身上带着牛粪的异味,但也同样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虽然身上沾满油腻的斑驳,但却在太阳下闪烁着光芒。虽然脸上挂满追寻的沧桑,但却也带来是勤劳和刚强;虽然脸上布满世俗的粗糙,但却凸现了朴实和善良。

     我说过,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热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思维和理论达到社会广泛认可,让百姓自动自愿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热的产生总会是伴随着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所以,草根文化这种出自民间、来自百姓、扎根在社会的文化现象,自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出自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带有原生态文化的特点

    那么,何谓草根文化呢?我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说过,每一次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科教的进步,都会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草根文化现象,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民间产生的平民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体现出改革开放后而出现的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也可以从一定意义反映出以阳春白雪占主流的雅文化的格局已经在承受着社会文化中的“副文化、亚文化”的冲击。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实是社会民众的一种诉求表达,折射出社会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和消费需求,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

     所以,我对草根文化界定为:“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我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我的这个定义也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也可以悟出当今社会所认识、理解的“草根文化”的4个特点:“草根文化”的特性,这就是:广泛的社会性;民间的平民性;无规律可循的动态性或可变性;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两面性或非主流性。

    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草根文化的动态性。所谓动态性,就是指草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有人或许会从草根层开始走入了上流社会,例如赵本山等等许多名人都是从草根追寻进入到上流精英层。正因为许多赵本山式的人从草根开始走出来了,所以有人也开始研究草根层成功的法则。同样,也有些名人贤达因为各种因素流落为“草根”,成为普通百姓,古人讲的“解甲归田”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为何我们所说的山寨春晚,有人又叫它是“草根春晚”?我曾经说过“春晚”是除夕夜cctv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是开放后因电视普及发展由央视打造出诞生在文艺百花园一朵奇葩。而今已演变成春节间一种新民俗,其存在丰富补充了除夕夜传统民俗内容,适应了现代人对文明生活之追求。所以已经成为“cctv春节联欢晚会”代名词,也该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但当民间智慧人士也要模仿复制一台春晚,自然就带有了“山寨”的属性,称为“山寨春晚”。

     之所以有人又会说它是“草根春晚”,因为它是由人们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或一些民间草根阶层智慧人士打造出来的带有了“社会性、平民性、动态性、非主流性”等“草根文化”特性的春节联欢晚会,自然也会被冠以“草根春晚”的头衔了。

    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的流行,不仅不会刻意与主流文化间保持距离,而是正在丰富和补充主流文化存在的不足。没有丰富的“草根”文化,就谈不上存在科学的、有进步作用的精英文化。“所以说,草根文化作为精英文化存在的基础,它的流行,不仅不会刻意与精英文化保持距离,而是补充了丰富了精英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存在的不足。

 

 

对话五:“草根”与网络之间是种什么样的关系?

     向楠:我们的调查显示,89.2%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是从网络上接触到“草根”一词的,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在您看来,“草根”与“精英”之间有没有确切标准?“草根”与网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末完待续

相关文章阅读

73.2%的人认为“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 中国青年报

改革开放30年,“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_中国网

该给“草根”下一个怎样的定义 红网

草根”流行中的社会多元文化价值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禾刀:能与精英抗衡 “草根”才会成主流 凤凰网财经 > 评论

沉淀草根文化 携手巴迷还原中国公交史

“山寨”产业衰落:中国从跟随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山寨Pad争挤iPad快车如何走出灰色地带?

影视作品充斥“准明星脸” 我的偶像被“山寨”了

《人在囧途》:当精英文化遭遇草根文化

工信部副部长:区别对待山寨产品单纯式模仿值得鼓励

艾君草根文化挑战主流文化地位_中国网聚焦山西频道

啥原因让“草根文化”日渐风行?

草根文化的流行会对主流文化形成挑战吗?

《中国青年报》: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

为何说中国要与“山寨”说声“bye-bye”?

客观看待哲人精英的主张以及文化思想

城镇与城市有别,“农民工”转市民还非绿灯

鼓励“山寨文化”是一种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