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ndroid“开源“神话走向破灭


     近日,谷歌Android“假开源”的真面目被揭露。对此,有人不服,心存幻想,想为Android翻案。这真是痴心妄想也!何故?

           325日,Ryan Paul发表专论,题为“Android openness withering as Google withholds Honeycomb(蜂巢)code,大意是,“由于谷歌扣住蜂巢(指Android 3.0)代码,使得Android的开放性走向破灭”。该文依据大量的客观历史事实,逐步展开论述,颇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主要不是依据“扣住”Android 3.0源代码一事就草率地做出结论(指上述“开源的破灭”),因为,这种论断是不充分的,站不住脚的。试想,要是过了45个月,谷歌又把Android 3.0代码重新对外开放呢?那怎么能说谷歌是”假开源“呢?

         去年,在谷歌的一次技术会议上,公司技术高管Vic Gundotra宣称:谷歌创立Android是“in order to bring freedom to the masses and avoid a "draconian future" 。何谓"draconian future"(“残酷的未来”)?他自己解释说,”in which one company controlled the mobile industry“,这句话说得多么漂亮、多么动听! 回顾以往,谷歌Android在开放性方面极差的历史记录是很难被人们忽略的。注意,我们批评的不是谷歌公司本身,而是针对Android在开放性方面的种种劣绩。

         实际上,围绕Android的”开放移动生态系统“从来没有真正地实现过。从实质上来看,谷歌Android是一个“an insular platform”(“孤立平台”),几乎与世隔绝,整个儿被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面进行活动,并且敌视(hostile to)外部的贡献者,陷入一种很神秘的文化氛围,服务于极少数的大牌巨头硬件供应商以及电信运营商,而谷歌本身却不断地从中获利(实为“渔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只有理解了的事情,才能更好地把握它。

          实际上,绝大多数Android智能手机都被其中的第三方“固件”锁定,而其生产厂商则是一知半解。某些接入Android的电信运营商甚至完全拒绝安装外部来源的应用软件,这完全违背了谷歌当初推出Android时的许诺。

          更有甚者,谷歌在发布第一款Android之后,就偷偷地停止了外界对Android开发包(SDK)的公开访问,也就是说,要取得访问Android开发包的“资格”,就得与谷歌签订“保密协议”才行。至于这个“保密协议”的具体内容,我们可想而知了。

          现在的真实局面是,整个Android生态系统都被谷歌一家公司所把持,Android的掌控权完全在谷歌的手中。这叫什么“开源”生态系统?老实说,谷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精明商人,嘴上说得很好听(特别是关于Android的言论),行动上做的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可谓“言行不一”的典范。......一些年轻人被李开复忽悠了,成了谷歌的粉丝,实在可悲也。

          说明:因为我批评谷歌,有人想叫老天爷赶快把我收去。现在,我还不想死。实际上,研究谷歌,学习谷歌,批评谷歌,形成概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昨天,我换上了火狐浏览器新版本(4.0),用上了新版办公套件LibreOffice 3.3.2,心情很好,此刻,还很得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