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双汇会成为第二个三鹿吗?


双汇每年的利润不过9亿元,这次“瘦肉精”事件无论是损失100亿还是200亿,都让双汇不死也得脱层皮。地方政府也曾经挽救过三鹿,但三鹿最终还是破产,只是形式上被三元并购了。然而,食品安全法也公布了,三鹿的前车之鉴也有了,为什么双汇这种一线品牌企业还是出“一流”事故呢?我想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内外监管标准的不一致。可以对比一下农产品外贸出口和国内的质检标准,就会发现出口的质检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管理制度。这包括对种植养殖基地备案、疫情疫病监测、农兽药残留监控;工厂注册、大型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驻厂检验检疫官制度、出口食品的法检制度、质量追溯与不合格品召回制度等。目前,质检总局对6000多个出口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基地进行了备案,建立了260多个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而国内呢,农业部也颁布了一些法律,每年还进行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但总体看,国内的食品安全监管不如出口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40多万家左右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共有12万家;有十六七万家并未获得许可证,只有相关的证照;另外还有十六七万家是什么证照都没有获得。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也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内也应该像出口领域执行基地备案、质量可追溯、大型生产企业驻厂检验检疫官等制度。不要老是说中国国情,出口企业能做到,为什么国内企业就不能做到?

 

二是农产品流通标准颁布的滞后。2011年2月,商务部才发布了黄瓜、番茄、马铃薯等7项农产品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对这些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包装、标识、采购、运输、贮藏、批发、零售等方面做出了规范。农产品流通70%-80%是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规范颁布之前,批发市场虽然有一些检测仪器,但不是在质量安全上严格设防的。所以,“健美猪”才可以畅通无阻。但这7项标准中不包括猪肉、乳制品这样的大宗农商品。猪肉产品的流通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是消费者保护的落后。申请三鹿奶粉赔偿的某个消费者被抓起来了,更不要说象国外那样,动辄就是上百万、上千万和上亿美元的赔偿。

 

四是象双汇这样的大企业也没有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这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大量开支用于广告,以及一味扩大产能有关。象产品基地的建设往往需要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长期投入。但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向营销倾斜的,而不是象格力一样现在设备、工厂等生产环节不惜巨资。反正消费者好忽悠,多搞点营销创新就可以把东西卖出去。

 

食品安全法规定,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此,笔者倒不是完全同意。食品安全是一种共同责任。政府如果不对农业生产、流通减税,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消费者保护制度,光靠企业自觉是不行的。企业要是没有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的投入,光靠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不行的。出了事,不要先追究责任,而要想办法怎么解决问题。如果按照以前的三鹿处理的方式,那么把中国食品企业都关了也无济于事。对于投资者而言,则要充分了解食品行业投资的风险性。低风险和高收益的行业,才是值得选择的啊。

以我多年的经验,推荐一个不错的证券/私募网站  点 击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