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表示,经上海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2011年度上海市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低于上海市年度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新建保障性住房面积高于商品住房面积,居民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上海市市长韩正1月16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1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左右。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1838元,比上年增长10.4%。上海方案一出,便引来各方质疑。居民收入增长10%与房价增长10%完全是两个概念。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000元左右,增长10%即增长3200元;而上海2010年平均每套房价格为260万元,增长10%意味着增长26万元.
大限将至,包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内的全国多数城市先后公布房价调控目标。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截至29日,仅有近69个城市公布了房价调控目标,且其中多数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与当地GDP增速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因此被认为是在强化房价上涨预期。根据“新国八条”,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如今“新国八条”落地已整整两个月,距离一季度结束也仅剩2天的时间,但多数城市仍未公布房价调控目标。
笔者认为,从表述来看,一线城市关于房价调控目标的表述暗藏玄机,为轻松实现目标预留空间。比如多以新建住房为统计口径,这就将保障房纳入其中,想不达标也难;号称最严厉的北京版则是以新建“普通”商品住房作为统计口径,这意味着高档高价住房将被排斥在统计之外。比如广州就明确提出,新建住房包括了新建商品住房、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也就是说,此前被排斥在房价统计体系外的经济适用房将首次纳入房价计算范围。
笔者认为,因这一目标普遍与GDP的增长目标挂勾,而被普遍质疑为“涨价令”。更可怕的也许是地方政府出台的调控房价的指标,会变成所有开发商上调价格的预期,本来不应涨价的房子,也按调控目标的增幅涨了。“本来涨不了那么多的,也都涨了,反而推高了市场价格”。此前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11年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结合上海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上海房价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新建商品房住宅全市平均销售价格为14213元/平方米。
笔者认为,如按房价涨幅8%计算,则2011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控制目标为15350元/平方米。上海规定新建保障性住房面积高于商品住房面积后,房价会被保障房价格所摊薄,上海房价涨幅低于全市年度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这应该不会有什么悬念。
笔者认为,此次各地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普遍选择与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挂钩,与GDP挂钩有一定道理,但各地应体现差异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房价年度同比涨幅低于同年GDP的涨幅,高于同年CPI的涨幅,如果从过去十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制定房价涨幅低于GDP涨幅的目标有一定道理。各地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俨然成了涨价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房价上涨预期。现在很多城市是不敢提今年房价会比去年下降,怕达不到目标,与其说了做不到,还不如给自己留有余地。
笔者认为,布房价调控目标是地方政府迫于无奈的做法,单从目前来看,房价上涨的预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目前各地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反映出“地方政府觉得控房价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而目标被指助长房价上涨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房价不是那么容易降下来.各地公布房价调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房价上涨预期,政策持续收紧的信号仍将持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