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家”都是只活动不顾家的人
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交活动是有益的,过多、过少都不适合,过频、过疏都不适宜,在社交场合能捕捉鲜活的信息、让大脑保持兴奋,同时还能结识朋友、商业合作伙伴,更为重要的是体验苍穹之下芸芸众生的存在及喧喧嚷嚷的热闹欢腾。不论自己是主,还是客,置身于这种社交气场中都能令自己有“被热闹”、“被人气”的感触。
我是既害怕过于冷寂又恐惧过分喧闹的“社交人”,踏入社会以来,一直保持社交的尺度,过热时降温,遇冷时加热,该用加法或该用减法都视实际来定、视心情来定,今年开春伊始连续被邀参加了好几场活动,先是去了京城参加了一个知名网站举行的财经图书颁奖活动,而后又参加了一个媒体举办的论坛,没几天(也就是在3月30日)又被邀请参加了一个“2010年度广东职业经理人年会及颁奖仪式”,第二天又有一个省级媒体举行了据说规格不低的“新商业文明及传媒”活动,活动接二连三,可以走来窜去了。有这个必要吗?给面子的捧场固然要象征性地去做,但陀螺式的无谓的空洞的在喧闹中让心情荒芜的“社交旋转”,就大可不必了!当然又许多人这样的“社交专业户”,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的饭碗,没法逃得脱!但我们还是有许多选择的!
多点深入的个体交往、少些泛泛的群体应酬,我想这应该不失为一种社交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