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月一日的中和节,其实是唐代的皇帝人为创造的一个节日,始于公元789年。据《旧唐书》记载,该年正月,德宗以汉代崇祀三月上巳、晋朝重视九月重阳,皆与众共乐,咸合当时;而二月春方发生,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为了俾其昭苏,宜助畅茂,于是以二月一日中和节,代替正月晦日节。这样中和与上巳、重阳成为新的三令节,依照旧例,有逢此三节于曲江赐宴之举。德宗还规定中和节政府休假一日。当时又根据宰臣李泌的建议,规定中和节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赠送,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谷熟。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以一定民俗活动为依据的:春天是万物之始的季节,立春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但真正体现春天到来的是春分,气候转暖,万物复苏。由于春分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已非特殊节日,三月三日又有上巳节,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所以二月没有重大节日,比起正月的诸多节日更显空缺,废晦日立中和从节日分布上有其合理性。
中和节的事项中,司农献穜稑之种来源于《周礼•天官•内宰》的说法:孟春,诏告王后率领六宫的人,将各种播殖的谷类的种子献给王者。献种与进农书都表示重农,上春服是贺春。《新唐书•李泌传》说还要作宜春酒,也是贺春之意。勾芒既是春神也是社神,祭祈丰年。中和节还有另一重要习俗献生子。朱胜非《绀珠集》说: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故谓之献生子。献生子表达的是由献穜稑祈年到祈盼生育的观念。
宋代尚有唐人中和节的流风遗韵。《梦粱录》记载,二月一日民间有献生子之俗,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武林旧事》说,中和节唐人最重,今惟作假,及进单罗御服。百官服单罗裳而已。
宋以后中和节基本消失,极个别地方尚有余绪。《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二月一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卖,称为太阳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都人还有游左安门内太阳宫的习俗。事实上,《尚书•尧典》就有春分恭敬礼拜日出的记载。祭日供品太阳糕中的鸡,其起源甚古,《山海经》中有金乌载日神话,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出土文物已有其图形,乌变成了三足乌。古人的太阳崇拜表现为祭祀鸟神。清人太阳糕上印金乌圆光反映的正是此俗。《燕京岁时记》又说太阳糕上做一只一寸长的小鸡,这是由于日出鸡鸣的缘故,实质也是太阳崇拜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