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价值指数》2期
佛发愿对所有生命,芸芸众生有余涅槃而灭度之。对于生灵而言,无余实在罕有。均有不同程度的“余”,无论呈现出的是善、或者非善。
什么叫有余?凡夫如我以为,余,就是余习、残余。余习,就是习惯、遗留之习气。“余”到什么程度?至少可解有三种:一是家族余脉;二是家庭环境;三是成长过程。我们每个人的习惯或者很多的余习,有关与生俱来,这就是自己出生于什么家族,父母各自带着自己不同的家族背景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也是带着各自不同的余习而重新勾兑一个新的习惯氛围,这个余习将对一个新的婚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一男一女带着自己祖辈遗留下的习惯,而相互对冲,从而产生另一个“第三方”氛围,即既属于男女任何一方的余习遗留,却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蔓延,这是一个人最深层次的有“余”之根本;而在这样一个来自两支截然不同的余习根脉上氛围里,诞生一个新一代生命,这个生命则要承载着至少三种余习或习惯的包围:父母各自父母的遗留是两种,这两种遗留勾兑出的一种,由此构成一个生命诞生到成人的全部景象;成人是自己可以有基本的生存能力,可以不再依靠父母供养,而在父母与父母之外的众生所形成的更大的“有余”,则是一个人可以对以往余习校正的机会,比如小学、中学、大学等等,众多的“余”沆瀣一气就是一个成长过程接受和被接受的余习所灌溉: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景象或相,就基本形成了。之后,再去如此遗留蔓延。用句时髦的词,就是文化,传统文化(因袭继承)、当代文化(过程而来)、现代文化(自己对继承和过程形成的“余”进行改造或创造)。
所谓积习难改,则是有余之“余”太过深厚,习惯累积而成“余”。这个“余”,就是一个人的习性和呈现出的教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余”,就有什么样的尘垢之相。
佛看到了这些“余”给众生的伤害:无论是生命的自然健康,还是觉悟的智慧快乐,都因这些“余”而使得自然生命不再自然健康、不再具有智慧和快乐,所以佛首先告诉大家:不要住相,你看到的都是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假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相”,就是形成“余”的过程,佛告诉人们,这些都是不实有。如梦如幻,是随时变化的。佛的发愿,就是让你警惕和抛弃这些“余”或“相”。当你不住相或不取于相时,你的本相就展示他崭新的自我:个体生命的本来面目,余习越少,越接近本相;当真正到无“余”了,也就自然成佛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的本相或本来面貌如此。
积习难改到执迷不悟,多少应该是“余”之可怕。人们不但对自己因袭继承、过程演变即被动的“余”之染污毫无警视,还要沉迷于这些虚幻之相,既以执迷,当然不悟、即与自己的本相智慧或觉悟的能力越来越远。以最简单的解释,如人在一个各种有害气体深度污染的环境中呼吸和生存,而且还有以分辨这些污染的气味有选择性的呼吸,生命能健康吗?!当然不能。于是各种毛病纷纷而至,而自己只能百能莫辨,照单全收。“余”只能越来越有余或积习越来越深厚。
佛之灭度的愿力,灭烦恼、度生死,一下子直击生命有“余”的要害:人被各种烦恼所困,不能体味本身所具有的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人最大的烦恼莫过于生或死的惧怕,佛告诉你生与死并无界限,并不是让你自我欺骗,因为生命本身如此,说到底怕也没用,佛不但告诉你怕死没用,而且告诉你怕或者不怕本身就是虚妄的,如果你体会到这些,你就是具有智慧的能力。这一智慧即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妙智慧,正觉之正知正见:终极的幸福和快乐莫过于此。
具有如此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佛知道众生为什么需要他,是因为众生无不需要自身能够快乐和幸福,并具有无上快乐和幸福的智慧。这一点,目前只有成佛这一条路。所以,有众生一天,佛即时时如来。
我最近在玩和讯微博,很方便,很实用,你也来和我一起玩吧!
去看看我的微博吧!http://t.hexun.com/9438765/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