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应该加快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禁止高档装修办公楼,加快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公车消费问题积弊已久。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成为社会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但是公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而一些地方所谓的公车改革不过是给领导干部多发银子。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学习时报》刊登一篇文章说,2004年公车消费4085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费出国3000亿元。《中国经济网》的文章说:2004年公款吃喝就吃掉2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座三峡大坝;更有专家估计2004年公款吃喝达3700亿元,占该年GDP的2.3%。
此外,公车私用是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 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2005年,有相关部门官员提出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公务车的配备,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及以下的干部将可能取消公务车。但是,这项改革举措一直没有以正式文件下发。
2010年11月底传出新消息。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但在消息发出不久,国家发改委的辟谣让这项改革又生迷津。发改委称媒体的报道引用的是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一份提案。
2009年末,受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做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的模式与建议》。调查显示,一辆公车的每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5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而且使用效率不高,浪费很大,公车经费支出在行政开支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加大了行政运行成本。
导致单车成本高有两大原因:一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屡禁不止;二是超编配备公车,财政负担沉重。
超编配车,不只体现在数量,还体现在车辆的规格上。近年来,豪车屡现于一些地方官员的座驾行列,再佐之以公车私用歪风,成为民众眼中官员贪腐的明证。报告中说:“机关车辆公用私用边界模糊,管理存有漏洞,这不仅背离了公车的属性,而且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政府形象。”
财政部将公车购买和使用纳入预算
在人大召开会议之前,财政部4日公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党政机关配备更新公务用车应当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配备标准。
国内各有关部门根据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标准、编制数量和现状,在编制部门预算之前,编制年度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作为财政部门安排公务用车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各有关部门编制的年度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公务用车管理规定严格审核。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并实行严格管理。
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包括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和其他相关支出。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政府财力状况,科学制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
取消厅级以下干部专车办法是大大的倒退
最近,有传闻说实行公务车改革将取消厅局级干部以下专车,如果是这样,将是在原来公车配备标准上的倒退,因为原来国家的规定是只有部长级及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如果所谓的改革成厅级以下不配专车,等于把配专车级别扩大到司局级,这样哪里是改革?
199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离休、退休后享受部长级 和省长级待遇的,不配备专车。
1995年北京市《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副市长级以上现职和离退休干部按每人一辆配备。副局级以上单位的领导干部(含原任职的离退休干部),原则上按2人至3人配备一辆,不足3人的可按3人计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按现有在编人员计算每10人至15人配备业务用车一辆(视察用车除外),由机关调度使用。市属各部、委、办、局,区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按现有在编人员计算每15人至20人配备业务用车一辆,由机关调度使用。区、县、局所属副处级以上独立核算单位,每20人至30人配备业务用车一辆,由机关调度使用。”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国管局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国管局在中央国家机关已经取消了厅局级领导干部专车。“现在,中央国家机关除了部长级别的干部配有专车之外,厅局级干部基本都没有配备专车,如果需要用车办公事,只要打报告到车队调度就可使用。而事实上,很多人都在开私车办公事。”对于部级单位,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并不是难事;而对于厅局级的单位,一下子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似乎“跟国情不太相符”,“单位就这一位一把手,你能不让他有专车吗?”
还有一个更为令人吃惊的说法,就是说公车改革的重点是降低车价和排量标准,这样做实际上不但没有降低标准和享受,反而有所提高。
2004年国管局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的通知中规定:部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汽车;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
按1994年的价格,25万元以下只能买到桑塔纳、切诺基、捷达等等,按目前的价格,25万元以下可以买到凯美瑞、雅阁、天籁、CC、CRV、RAV4、君威、君越、C5等等,都是中高端的车型。
45万元可以买到的车型除奥迪以外,奔驰、宝马都可以考虑了。
公车改革的方案应该是只有部长以上干部配专车,部长以下干部不再配车,最好也不要发什么补贴。大部分公务员应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建立政府出租车队,对确实需要公务出行的情况经审核批准后可租车出行。
温总理最近指出:“现在乘用车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家用轿车日益普及,已经具备了公车改革的条件。”这里实际上暗示,应该讲公车配备给个人改为社会化服务,其次是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已经可以买车,领导干部应该也具备购车能力。
中国的公车制度为什么不可以与世界接轨
美联邦政府2007年有194721辆公务车,2008年这个数字是197229,在美国联邦总务局的网站上,有每个财年联邦政府的机动车情况报告,长达数十页的报告里面,详细地列出了公务车开支情况。中国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式的报告。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不得驾车出入华盛顿。官员们大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而是住在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三个州的小镇上。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到华 盛顿上班,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使部分人放弃自己开车,改由公交车接送。为了使官员们接受这种做法,政府答应在非上下班时间,谁要是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乘坐。
日本总务省2000多名工作人员,拥有52辆公务车,其中24辆 是领导专车,另外28辆是公用车,局长级别的公务员就算有公务车接送上下班,也只是接送到地铁站、公交站等公共交通枢纽,政府机构也不开班车接送工作人员上下班,鼓励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众参两院目前的公务车辆分别为133辆、97辆,除正副议长、各委员长的专属车之外,可供 415名众议院议员和189名参议员共同使用的公务车数量分别为73辆和49辆。按照规定,这些公务车的每次使用时间都被要求限制在3小时以内。
原来首尔市政府连各科室都配备公车。近年来首尔市政府把官车一下子砍到只剩4辆,正副市长4人各一辆,而且“官车”绝不许任何人私用,在完成一天的公务后,必须返回市政府并登记就位。
芬兰政府中只有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享受配备固定车辆和固定驾驶员的待遇。而在该国首都赫尔辛基市,只有市长一人享有专车待遇。德国只为联邦级的领导人和各部部长、国务秘书配备公务用专车,公车中还有相当数量是租赁的,连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车有时也是临时从汽车公司租赁的。
伦敦市长每天骑车上下班。自2002年开始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就一直选择地铁为交通工具,有人称其作秀,但是作秀8年也够真诚的了,我们的父母官为什么不也来“秀”几年?
每一辆车,每一滴油,尔俸尔禄,俱是民脂民膏。
公车数量应向全民公开
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但是各级各地政府对公布公车数量相当的“低调”。北京的一位副市长在两会期间说:这个事就这么难吗?它不难,就是要有这么一个过程。北京的公务用车数量都是对外公开的信息,北京将在3月底得出去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情况,并进行审计,由此掌握党政机关的各方面开支。届时,北京市的公务用车数量便可向社会公布了。对于公车数量将如何公开,这位副市长表示,应该是依申请公开,即谁申请便向谁公开。据了解,目前已有人向北京市提交公开公车数量的申请。
看来,我等北京市民对北京市的公车数量还是无由得知。北京市治堵措施中说:十二五期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市民连现在政府有多少车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公务车增加了还是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