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有美债信息不能如此混沌
美国财政部日前对海外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据进行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11601亿美元,比此前的估计足足多出了30%。这使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猛超先前预期,稳坐“美国最大债主”的头把交椅。美国方面解释,出现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统计口径出现了变化,一国投资者在第三国购买的美国国债被一并计算在内,比如在伦敦购买美债的中国投资者以往被认为是英国投资者,但现在则“追根溯源”,还是算在中国头上。平心而论,这个解释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它可以使投资者的国籍更为准确。
但是,美国财政部此次公布的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这个数据是绝对准确的吗?事实上,因为美财政部修改数据而在中国引起的“骚动”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2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债报告表明,中国截至2009年12月持有的美国债券为7554亿美元,其总量已经让位于日本,从原先的美国最大债主降为第二。这一消息的出现在中国舆论界得到了肯定的解读,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减持美国债券是对美元持续贬值所作出的正确反应,有利于减轻中国的投资损耗。但是紧接着,美国财政部又发布了新的数据,对这个数据作出了更正,准确的数字应该是8948亿美元,在总量上仍居第一,理由还是原先没有把中国投资者在英国等地持有的美国国债数字纳入其中。这条消息的出现一下子让中国的评论家们陷入了尴尬,先前的高谈阔论顿时显得支离破碎。
每一次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债报告,都会在隔洋相望的中国引起一定的反响,因为其中出现了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的数据,而无论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都有评论家出来给予解释,增加了说是理性增持,减少了也说是理性减持,各有各的道理。但由于信息来源的混沌,所有这些分析都不过是一种猜测,不一定符合事实。在信息不明朗或者根本不准确的情况下,要求评论家作出精准的分析,那无疑是不现实的。今天,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一个内容,但是民众了解有关情况的渠道,显然不应该停留在对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中挖掘这种状态,而是应该来自中国政府权威部门的更准确、更明细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尚没有看到中国有关部门公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变动的任何信息。
中国保有的巨额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格局,中国的外汇储备更需要广拓投资渠道,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尽管近几年我国外汇投资的“战绩”不是很理想,但这种方向并没有错,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储备占有极高比例的情况下,投资美国债券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是,国家的外汇储备是民众的共同财富,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民众有权要求知道我国外汇投资的确切方向。但是由于信息披露的缺失,中国民众了解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的有关信息,只能通过美国财政部逐月公布的数据,这种“出口转内销”的途径是不合适的,它不仅不利于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也会引出许多南辕北辙、不符合事实的解读。
其实,我国政府对于将国家重要的经济信息向全民公开已经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除了逐月公布的CPI、PPI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以外,国务院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也都逐月公布有关数据,如进出口、税收等数据。这可以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调控更准确,使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更科学,使民众的个人理财活动更理性。中国的外汇投资情况也是民众迫切希望知情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财政部仅仅只言片语的信息公布即在我国国内引起热议,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众的这种需求。但现在民众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在我国国内还缺乏固定的渠道,只能通过政府官员随机的讲话或一些准确度存疑的新闻报道来了解,很显然,这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2008年5月生效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现在这种通过“出口转内销”渠道传过来的信息,语焉不详,极有可能造成信息的误导,民众也无法确切了解到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动向,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将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的有关信息纳入信息公开的范围,像公布CPI、PPI等经济数据一样以法定渠道将有关信息告知民众,结束目前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不正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