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明委员在戴秉国国务委员参加的对外友好界别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


    鼓励和支持民间外交智库的有序发展,促进外交工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贾庆林主席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的工作时说我们“创办了《公共外交季刊》”,这份刊物是政协外委会主办的一本公共外交专门刊物,据考证也是全球第一本中文的公共外交刊物。去年两会创刊,已经发了五期,每期都印刷一万本,对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了上了两会,去年还进了世博会和亚运会,外间的反映包括国际的影响都很不错。我们有十五位委员参与了刊物的编审工作,其中今天在座的,参与工作的的外委会成员和对外友好界别委员就达十三位。这项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其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人民政协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上的先行优势和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外委会成员们的高度共识,二是外委会大胆探索和实践,把刊物和活动的承办信任给一家民间智库。这种合作模式证明了非官方的外交智库在我国是大有可为的。我主要讲下在启正主任和外委会的领导下具体管理编辑部的一些体会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些是具体问题,有些是行业问题。

    记得过去我们过去常讲“外交无小事”,外交完全是政府的事情,其它机构和人士不能涉足。但在今天,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扩展,在国际社会中,政府虽是外交与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力量,其它机构和人士也是不可缺少的公共外交参与者,尤其是非官方的外交智库,因位汇集民间的智慧,很有可能在我国外交决策工作中发挥一些独特辅助或补充作用。

    有学者对中国外交思想库做过专门的研究,认为:“中国对外政策思想库一般为政府所主导,类似美国企业资助的基金会性质的机构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民间思想库力量还非常薄弱,尚有待加强。”我赞同这个判断,在国际社会中,非官方的外交智库不仅存在、而且数量较多,并在其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发挥较为有效的作用,比如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和兰德公司等。这些国际智库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我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非官方独立智库数量少、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外交方面的。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需要,具体结合承办这本公共外交季刊的察哈尔学会的实践,就如何大力发展独立外交智库这个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政府应研究放宽登记注册条件,取消主管单位,直接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都是有主管单位的,今天工商企业可以没有主管单位,而直接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对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也应该研究有序开放,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2、制定公益捐助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向非官方智库提供资金支持。依国外的经验,非官方智库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及基金会。为鼓励企业支持智库发展,政府要通过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智库的捐助,企业对智库的赞助资金部分应给予免税或减税。我清楚立法目前可能比较复杂,但能不能在政策层面给予倾斜支持?

    3、在外交决策部门与非官方智库之间建立“直通车”机制。智库的主要产品是政策建议,这些产品只有被政府知晓、了解和采纳,智库才能发挥作用。政府除以财政拨款形式采购传统的官方智库产品外,还应建立起一种委托关系,在外交决策部门与非官方独立智库之间建立“直通车”机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决策部门下达课题,智库组织非官方人员开展研究工作;二是智库的政策研究报告能通畅地送达到决策部门,并有反馈意见。希望外交外事部门在决策时除听取官方和大学院校智库的意见外,也能汇集民意,听取一些民间独立智库的声音,特别是在公共外交领域。

    4、最后说一点,刊物在公共外交领域的影响有了,也希望承办的相关活动常设化、机制化。古人云,兼听则明,我坚信,一个宽松自由的灵活空间里提供的多元视角的政策建言必将有益于国家外交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益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目前已经逐渐具备了这样的环境,但还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