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生生地把常规经济搞成运动型经济——再论住宅经济的总体思路


    政府对房地产的以往调控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此次调控持续时间长、下药凶猛,同时还在调控期进行大补——通过搞运动方式要求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三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

    很多人为中央的这个决策关心鼓舞,认为调控动了真格的。

    如果站在民生、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上,这个通过责任状方式强压给地方的任务,一点都不能让人高兴得起来,反而是压抑、焦虑。

    住宅是非常贵重的生活必需品,单纯依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在房价持续快速走高的前提下,构建保障房体系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而绝非模糊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们迟迟没有构建起保障房的制度体系,只能事到临头把一个常规性的经济发展问题变成了应急的救火事项,硬生生地把常规经济搞成运动型经济。

    救火,目标很清晰,就是扑灭大火,往往不考虑背后的代价。运动型经济同样也是这样的机理,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没有人能够避免通过这种方式搞保障房带来的后续问题,保障房不仅仅是建设多少的问题,还有保障的水准、怎样分配的问题。典型的问题有建设不均衡的保障房,在分配环节出现混乱,带来新的不满;运动型经济难以持久,今年的任务通过前后借力可以完成,明年、后年怎么办?今后怎么办?

    政府开始重视保障房无论如何都是好事,但是,好事未必有好结果,就像人们常说的钱多了未必是好事一样。在突击性建设保障房的同时,建议政府还要腾出精力研究制度体系,让好事成为一种常规状态,而不是突击做好事。

    不但要构建保障房的制度体系,更应该有中国住宅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市场应该怎么搞?租赁市场应该怎么搞?保障房应高怎么搞?

    从逻辑上说,没有这个总体思路调控肯定无效,因为调控就是对出现偏差的经济进行校正,没有一个总体目标就等于没有参照系,民众的价值观混乱,调控就是“盲人摸象”,如今,因为调控每每无效,导致了政府就像“庸医”拼命使用更高级别、副作用更大的抗生素,带有户口色彩的限购令、缺乏法律依据的房产税试点等等,都让政府处于十分不利的地步。

    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其中重要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少使用通过搞运动的方式建设自己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