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的黄昏


  网购和便利店对传统大卖场的分流将越来越明显,传统零售业和网购公司的整合并购,或许会成为其中潮流。

  2010年,家乐福(中国)成功收购河北保龙仓超市,让外界暂停了对其在中国市场业务前景的担忧。就在这一年,这个最早来到中国市场、取得过巨大成功的法国连锁巨头接连遭受挫折:关店消息接踵而来,退出西安市场,在连锁百强排行榜上被大润发超过,以至于人们担心,关于“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有一天总会成为现实。

  家乐福在中国遇到了什么困境?它虽然对供应商有些强硬,但至少,它一向时一低廉价格来努力讨好中国的消费者的。

  作为传统零售业代表的家乐福或许忽视了一点,中国的消费者变了。

  麦肯锡研究后认为,2010年,中国“新一代务实型消费者”正在出现,他们既挑剔,又实际,开始超越了对产品基本功能的关注,愿意花费时间去研究商品的细微差别——通常,这应该是零售业市场调查人员的工作。也有分析机构直称他们为“更聪明的消费者”。至少在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华润万家以及绝大多数传统零售商发迹的一二线城市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商品价格,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诉求。

  的确,各种商品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瞬间汇集在一个平台上,消费者借此打破了过去与商家对话的信息不对称,过去那种“别人比我贵就返还差价”的噱头,更容易变成笑话。

  家乐福所代表的大卖场模式正在被多种渠道分食。麦肯锡研究表明,过去一年里,人们每周去超市大卖场的采购频率在下降。那些目标新队单一且明确的购物者,会选择网上购物。而如果只需要采购少量生活必需品时,社区便利店则是更好选择。

  在2010年连锁业大会上,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在做主题发言时称:多元零售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判断也是与会者的共识。孙指出,现在零售企业只能践行多元化战略。如家酒店CEO孙坚指出,零售多元化实际有两个含义:渠道的多元化和业态的多元化。其背后是消费者需求和选择的多样化,零售企业需要思考用什么形式来顺应这种潮流。

  可以预见,2011年,除了已经在2010年投身电子商务的国美、苏宁、沃尔玛,银泰百货等,未来会有更多的传统零售商开始搭建自己的网上购物平台。研究者指出,传统零售商的优势在于品牌积累,供应商资源积累,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网络感觉与经验,以及如何协调线上线下矛盾。而淘宝,京东商城已占据了电子商务的“先手”,其隐患在于后台建设特别是物流配送不足。

  基于社区服务的便利店回事未来的另一亮点。华润万家是国内最大的超市连锁巨头,但华润万家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陈硕指出,大卖场最赚钱的黄金时期已过,零售商需要现在就开始寻找“明天的生意”。他认为,能提供精致产品的高端社区店,就是明天的生意。在过去一年,沃尔玛推出了“惠选店”,而苏宁电器推出了“精品店”,未来,社区将成为零售业争夺的高地。这也是最呼唤业态创新的领域。

  网购和便利店对传统大卖场的分流说明:人们愿意为单独购物指出的时间成本越来越少。这也是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背负生活、工作双重压力的城市白领成为消费主体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并不一味着人们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去购物场所,不意味着基于实体店铺的传统零售业会失去存在的必要。

  包含休闲娱乐功能的非目标型购物时人们离开鼠标和电脑出门的原因。陈硕表示:“把购物当成一种休闲和交流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也是零售业的根本。什么是零售业呢?零售就是把大家需要的东西组合到一起,让你来一个地方购买。”

  孙坚用“颠倒的二八法则”来说明这一现象。他认为,过去人们是用20%的时间来环顾四周,80%的时间购物,现在则是80%的时间来享受购物环境。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还需要娱乐、休闲、分享、交流。结伴购物和家庭购物时外出购物的主要动力。包含休闲因素的购物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南京“孩子王”总经理徐伟宏认为,“现代人购物需要快节奏与慢节奏交替进行。”可能会以工作日和休息日、节假日为分界、泾渭分明。

  这也是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近年崛起的原因。2010年底,华润万家在深圳开出“欢乐颂”(被业内称为袖珍万达广场)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苏宁广场”、“大悦城”,以及我们还不知道的在孕育中的、由零售商自己操盘的“城市综合体”,零售商与商业地产的分野将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百货业态也会逐步向购物中心靠拢。

  在渠道和业态多远化的影响下,必然要求零售商自身有更为多元的业务板块和更为复杂的管理体系,以及突破性的创新精神。家乐福的停滞与其创新不足、业态单一亦有关联。而这方面,旗下拥有十余个不同业态的国内最大超市连锁企业华润万家无疑已经占了“先机”,多元化发展一直是华润万家的特色,旗下的Ole'高端超市就是专为购物中心设计的业态。未来,相信他们会针对不同城市、不同消费人群打出更多不同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