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开的“两会”,感觉有不少的进步。首先活宝型的两会委员减少了,脑残型的提案也不多。其次,在政府报告或是议案中,或是一些官员关于中国未来政策的前瞻性表述中,有不少让上眼睛一亮的地方。
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局之一是普通居民收入不高,贫富差距比较大,于是内需不振。为了经济高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过大。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必然不断下降,很多项目的现金流越来越差。这也是不可阻止的一个变化。就以高速公路来讲,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88年建成的上海市区至上海嘉定区的沪嘉高速公路,效益当然好。但现在很多高速公路,不光动迁费高得惊人,而且使用率低。
出口的话,中国的外贸环境其实非常糟糕。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要贬值,我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中国出口在增长,但出口价格很难上涨。中国的进口很难降,但进口价格则暴涨。尤其以铁矿石和石油为甚。不过这里做一个预测,就是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以后供给会严重过剩,价格也会暴跌。
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就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过, 3月5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今后五年,GDP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并且加了一个注释,明确提出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GDP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与前几个五年计划相比,这是一大进步。“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低至7%,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十五”计划中,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为5%左右;“九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5%左右。看来,前几个五年计划,国富民穷是个大原则。所以财政收入的年增速长期是GDP增速的2倍。虽然GDP是扣除物价因素的,而财政收入则是名义收入,但显然财政收入在GDP中分得的份额是不断上升的。虽然每年只提高一点点,但复利效应导致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现在很多政府部门肥得放屁都油裤裆。
“十二五”规划如被全面执行和贯彻,则中国将扭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正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忽视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58.6%,比1992和2000年分别下降了10和5个百分点。如“十二五”居民收入仅仅不低于经济增速,则居民消费能力难有显著提高。“十二五”规划并未对前期居民收入不断下降的状况进行矫正。
在中低收入居民提高的问题上,具体的政府也是麻木不仁的。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个人所得税负的调整一直难产。在美国,有六七成的个人所得税是亿万富翁在承担,而在中国,正好相反,一些挣工资的中低收入者每个月被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这个问题上,一些官员的讲话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我记得《天龙八布》里,段誉曾经和四大恶人有所接触,但是他觉得这四个恶人也不怎么阴险,那个岳老三,更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反而是那个鸠摩智,看起来是个高僧,其实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甚至准备把段誉活活烧死在慕蓉博的坟墓前。关于个人所得税,一些官员的讲话,荒唐透顶,不要脸到了极点,我看就是一些大流氓也不屑于讲的。流氓好比是于沧海,想要就去抢,而那些官员,就好比是岳不群。
二是各地的最低工资制度。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大幅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一些国家,最低工资制度是强制企业提高挣钱能力不强的人的收入水平的办法,而在中国,是因为有了用工荒,才顺水推舟地涨。象深圳,最低工资是1300多,号称全国最高。要不要脸?深圳1300元能活下来吗?光是房租就是多少?现在全国禁止群租,一个月房租恐怕就要四五百,深圳这种鸟地方,可能更高一些。
“十二五”居民收入只能谨慎乐观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