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业经济与品牌战略分析


   

  山西是一个老工业基地,省属企业规模大、历史长、员工人数多,大都是在行业内处于“重量级”的企业,而且产业集中度高,其发展成败事关一个行业的兴衰,对山西的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社会建设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实施品牌兴晋战略,着力改造和提升煤焦、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和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就成为山西工业经济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山西工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山西工业经济的形成,发轫于明清。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王廷煜投资开采铜矿,刘永和投资兴办龙门煤矿,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20世纪20年代,山西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高潮,陆续建起了十几个兵工厂及其相关企业;到30年代,阎锡山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制订《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并规划建设了许多煤矿、军工和化工企业,还兴建了正太铁路、西北炼钢厂(太原钢铁公司前身)和五台县西汇的火力发电厂,以及酒厂、皮革厂、造纸厂和印刷厂等,大大地拓宽了产业布局,形成了山西不要外援、自成一体的独立工业体系;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在山西建立了晋察冀、晋鲁豫和晋绥三个边区政府,不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批老工业基地之一。 “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落户山西11项;“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又有一大批国防工业和科研机构相继进驻山西;20世纪80年代,国家兴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煤炭工业为先导,扩建和新建了许多煤矿与火电厂,形成了以能源重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

  山西依托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历了从重工业基地向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转型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基本走完了以工业原始积累为重点的工业化初期,进入了以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和资本积聚的工业化中期,部分产业已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其中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在山西乃至全国的工业经济布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西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省属企业发展,不仅对山西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全国的经济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在煤炭资源吸纳效应和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意识主导下,与煤炭结下了割不断的情结,“成亦煤炭、败亦煤炭”,以开发能源产业为主的“黑色思维”就像幽灵一样左右着山西人的观念和思维,挖煤、修路、建电厂,把有限的资金过度倾斜向了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工业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使轻工、电子、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型产业的投入长期不足,致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吸引优质资源、嫁接先进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扩张的能力削弱,加之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市场机理发育不全,使得企业长期受命于政府和国家指令,从而加剧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分离办社会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严重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山西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省属企业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以能源、冶金、电力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强势增长,形成了像太钢、太重、同煤、焦煤、潞安、晋煤等资产规模较大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二、山西工业经济品牌发展与现状分析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和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产业整体素质的体现和科技进步的结晶,更是企业提升管理、创新发展的灵魂。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名牌产品荟萃、老字号云集的地区。明清时,山西就有日升昌、都一处、广恒信、大德通、川字茶庄等老字号品牌43个,占当时全国仅有51家老字号的84%。这些老字号不仅美誉中华,而且闻名欧亚,成就了汇通天下五百年的晋商辉煌。20世纪90年代,山西也呈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如早于海尔、在北京销售份额达到50%以上的海棠洗衣机,先于长虹、行销全国13个省市的春笋电视机,名列全国第三、与春都、双汇齐名的同风熟肉,以及杏花村汾酒、溢源庆老陈醋、“远”字牌龟龄集、广誉远定坤丹、三餐源食品、平遥牛肉、经纬细纱机、华杰电子表、大光香烟、环球自行车、彩虹九姑娘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山西着力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资金投入和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下,名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落后,好多知名品牌要么深锁闺中无人识,要么风光不再、惨淡经营,有的甚至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时至今日,曾畅销全国的“春笋”牌电视机在市场竞争中偃旗息鼓,风光无限销售位居同行业第四的“芳芳”洗涤产品也销声匿迹,甚至曾被山西人引以自豪的一枝海棠(洗衣机)、一瓶酒(汾酒)、一袋牛肉(平遥牛肉)、一壶醋(老陈醋),也因为管理和质量问题,被全国各大媒体大势渲染,以至海棠凋谢、白酒有毒、牛肉掺假、陈醋变味。这些名牌产品的衰落,使山西丧失了一个发展成为轻工业大省、经济强省的绝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3月1日《商标法》颁布实施时,山西有效注册商标为1313件,到2002年全省著名商标为337件,国家驰名商标仅4个,占全国注册商标的1%,不要说与上海的52个,山东的63个相比, 就是同周边的河北27个、内蒙古14个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名牌、品牌,我们山西曾经拥有过,也曾经辉煌过。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在观念、规模、投入、效果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从中部六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来看, 我们山西最少,远远落后河南19个、湖南17个、安徽15个、江西12个,湖北10个;在全国161类产品评价目录、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925个产品中,我们山西仅有7户企业获得名牌产品9个, 排在全国第17位,仅占全国名牌产品总数的0.97%,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仍然在拉大。

  名牌、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和企业都把实施“品牌兴省、诚信兴商”作为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2007年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十一五商标发展规划》,确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山西品牌节暨信用•品牌与山西科学发展高层论坛”,随后每年6月6日都举办“山西品牌节”。连续四年品牌战略的推进,有效营造了“品牌兴晋”的舆论氛围,促进了省属企业的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全省有效注册商标28900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已达到45件(其中国家工商总局行政认定35件,司法认定10件),分布在9大行业,但全省97%的企业还没有自己的商标,这与山西资源、文化大省的实力很不相称,与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更是南辕北辙。由此可见,山西的“名牌”建设之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实施品牌兴晋战略的意义

  品牌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立市场良好品牌形象, 提升产品知名度, 并以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顾客、 扩大市场占有率, 取得丰厚利润回报,培养忠诚品牌消费者的一种战略选择。品牌战略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策略,是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决策。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播快速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很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被消费者认知,就会给人以特别的印象,形成市场效应,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会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品牌战略的功能来看, 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志, 更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品牌凝结着企业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精神文化内涵, 决定和影响着产品市场结构与服务定位。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是一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的体现。著名的品牌不仅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是社会的宝贵文化财富,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不是以拥有众多的名牌产品而称雄于世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已由最初的输出产品、技术,到后来的输出资本,逐步发展成当今的直接输出品牌,通过制定标准,掌控知识产权,控制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利润。为此,温家宝总理指出:“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我们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我国的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级的品牌。”由此可见,实施“品牌兴晋”战略是应对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

  四、实施品牌兴晋的战略构想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演化为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生命,而且是企业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象征。目前,全球80%的市场已被20%的著名品牌所垄断,品牌竞争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打造一流的品牌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型产业,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昔日的辉煌,只能成为历史。省属企业曾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国内外经济联系和互动日益密切,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情况下,把山西工业经济发展放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谋划和推进,必须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有所突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出“四条路子” [1]、实现“三个跨越”的战略思路,沿着“三条路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打好“三大战役”,使山西资源优势变成产业集群优势;全面实施三大战略,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大公司和大集团战略,建设“三大方阵”,培育壮大“八大支柱产业”,打造山西工业经济发展的联合旗舰,形成省属企业的群体规模优势;二是实施品牌化、归核化[2]和国际化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实施专业化、信息化和新技术战略,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大改革、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管理与国际接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技术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的支柱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品质和文化。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本土化,本土竞争国际化,全球经济竞争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夯实管理基础,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名牌产品,塑造企业品牌,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只有紧紧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实施品牌兴晋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山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省属企业应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广应运新技术,花大力气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着力打造“中国山西”工业经济大品牌。

  1、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狠抓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构架企业科技和文化优势,提高产品的价值和价格。

  2、突出重点行业(如煤炭、旅游、装备制造等)、重点企业(如太钢、太重、焦煤、同煤、潞安、晋煤、汾酒等)和重点产品(如太钢不锈、TZ油膜轴承、大同烟煤、阳泉无烟煤、华晋焦煤、晋煤蓝焰、大齿变速箱、杏花村汾酒等名优特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

  3、按照“培育特色、做优产品、打造名牌、做大品牌”的思路和原则,做精产品,做强企业,做大市场,实现“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山西”的升级,打造“中国山西”工业经济大品牌,让世界了解山西,让山西走向世界,实现文化强省、品牌兴晋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山西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市场占有率,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文化,在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集中彰显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这个机遇就是转型发展。山西工业经济要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借此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实行战略转型,由资源型经济向品牌型经济转变,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着力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着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走文化强省、品牌兴晋之路,弘扬晋商精神,培育特色文化,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山西品牌,从而带动山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 即: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

  [2]即:归核就是把经营活动中产生核心能力的环节严格控制在企业内部,而将一些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出去,专注于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业务的研发,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