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围魏救赵” 诉中兴侵权 难成单纯赢家
最近全球网络设备巨头爱立信向中国竞争对手中兴祭出了知识产权利剑:爱立信在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状告中兴终端侵犯了其GSM2G终端和WCDMA3G终端部分专利。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诉讼。早在2001年,爱立信手机业务就已经和索尼手机业务合并成独立企业法人了。按理,爱立信诉中兴终端,索尼爱立信出面可能更为合适。为什么爱立信要跳出来,向中兴开这一枪呢?
表面看起来,爱立信起诉中兴是奔终端来的,其实这是声东击西之策——终端看来,爱立信除了借专利侵权向中兴求得一些经济赔偿之外,在战略上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
要了解爱立信的真正意图,需要看众们将眼光移向终端之外的另一领域。据笔者判断,爱立信和中兴目前竞争的焦点其实应该是在网络设备供应这一块业务,特别是标志全球升级换代的4G网络业务LTE的布网。中兴已经在全球部署了65个LTE商用或实验网络,占据17%的份额,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诺基亚西门子和华为的29%和19%。爱立信则在该领域彻底丧失了“龙头老大”地位。借助诉讼中兴终端来实现爱立信敲山震虎,延缓中兴咄咄逼人的进攻的目的,这大概才是爱立信的真正意图所在。
所以,爱立信诉讼中兴终端侵权,有点围魏救赵的味道。
然而,爱立信能借此达到目的吗?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爱立信的如意算盘面临落空的可能。
爱立信是专利大户。但这些年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进步神速,通信领域里的华为和中兴尤其如此,2008年华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上位列全球PCT(专利合作协定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简写)专利申请量第一。2010年中兴通讯跻身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二,通信企业第一,截至2010年底,中兴通讯拥有专利总量达3.3万件。
在通信领域,一家企业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中兴拥有的庞大专利数量,让中兴在爱立信面前不用卑恭屈膝。爱立信起诉中兴,剑起偏锋,避开主营业务,选择起诉中兴终端,就是不希望在主业务上与中兴展开知识产权的正面交锋。
就在爱立信起诉中兴的同时,中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果断还击。中兴表示,准备在中国、西欧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爱立信展开反诉讼。
至于最后到底鹿死谁手,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但结果倒也不难预料:要么展开旷日持久的诉讼,最后两败俱伤;要么双方握手言和。爱立信要想成为单纯的赢家,恐怕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