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看待与认识事物(原创思考)



人类制度文明三部曲之前言二

 


      在写完这个系列三篇文章之后,我也和很多不同的人谈过这些文章的内容。其中有不少人听我一提起中国需要权力制衡这一说法,第一反应要么会说“你被西方洗脑了”,要么就是“又是那些西方的东西”,然后就再也听不进任何分析研究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或者说是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的一个现象。我称之为所谓“好人坏人”思想。在我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也和其他孩童一样喜欢看电影。在观看片子尤其是和父母长辈一起看的时候,有一个极其常见的问题就会被我们抛给长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大人们想要敷衍我们,他就会说他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觉得要认真对待问题,他们就会教导我们:“这个世上没有单纯的好人坏人,不能用好人坏人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
      是啊,不能用“好人或者是坏人”来判断一个人,这已经是常识了。几乎人人都知道,不存在纯粹的圣人,也不存在完全的恶魔。人往往是兼而有之,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然而为什么小孩会用这种方法去看一个人?如果你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内容。
      因为这种方法分析事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在孩童看来,一旦给某个人贴上了“好人”或者是“坏人”的标签,那么下一步就非常明确了:坏人是坏的,而好人应该打坏人,随后就是正义战胜邪恶。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因为其简单易行,所以,一个什么都不懂得孩童就应该从这种思考方法开始学起,等简单的方法掌握了之后,再逐步把问题复杂化,最终让其思考方法能够适应一个真正的人类社会。
      这就不难理解往往给小孩子看的电影和电视从一开始就树立一些明显可以区分的好人坏人的形象。其中的一个典型就是奥特曼了。在这部片子里,怪兽永远是邪恶的一方(所谓好的怪兽从来就没出现过),而奥特曼永远作为“好”的一方。这样奥特曼打怪兽变成了一个肯定要发生的事情。正是由于剧集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模式,它所适合的年龄层次是比较低的。所以当我们稍微长大一些之后,奥特曼就认为是幼稚的从而基本被抛弃了。然而如果我们现在单纯假设,在这部连续剧里,如果出现了一个怀有善心的怪兽、一个想要和人类一起和平共处的怪兽;而且在奥特曼的家庭里也出现了堕落的奥特曼,出现了一些怀有某种私心某种野心和欲望的奥特曼,那么这部连续剧所适合的年龄层次就会得到大幅提高,甚至能够到达成人的程度——因为这可能会牵涉到很多涉及针对人类自身思考的哲学问题。
      所以我认为,判断一部片子所适合的年龄层次,和它是动画片还是真人出演没有任何关系。奥特曼是真人演的,但它的年龄层次是很低的。历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中,很多制作非常简陋的动画片揭示的却是一个人类至今没有得到答案的哲学或者是社会问题。归根到底,影片适合幼儿还成人,其实只取决于影片里思考问题方式的复杂程度。如果情节人物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么他适合的年龄层次就更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如今的状况。从本质上说,如果一个人分析思考事物之前,就先要贴一个标签让它们分类,那这个人其实就落入了“好人坏人”的简单思维。虽然大部分人对判断好人坏人的问题上已经成熟,但所谓“好人坏人”现象其实一直在成人的世界上演。
      当年的文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看一个人,首先就要贴上个标签。如果是姓资的,那就是坏人或者是坏的事物;如果是姓社的,就是好的。而坏的就是要被打倒的。这种简单的思考方式一直主导中国社会直到邓小平讲了那句“黑猫白猫”才渐渐消解平息。
      同样的,如今的主导意识形态由于某些目的一直试图将中国社会和所谓西方社会对立起来。凡事西方的,就被认为是“不符合中国特色的”,而凡是出现在中国的,往往就被说成“符合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好人坏人”现象的典型体现。而很多人现在也相信了这种说法。一出现所谓权力制衡,就被贴上了“西方社会”的标签,然后就说某人被洗脑了。这是完全就是一种“好人坏人”思想的典型体现。
      “好人坏人”思想虽然也是一种思想,但它无疑只能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中间体。它只是一道门槛,一个进化的过程而已。它本身是幼稚的,是非理性的。因为在这个思想下一旦一个人成为了“好人”或者“坏人”,那么就再也无法从“好人”的身上看到坏的一面,也无法从所谓“坏人”身上体察到好的方面。这种思想也不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即使是“好人”也会有坏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好人坏人”思想绝对不会引导你去思考,所谓的“好”与“坏”,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好”与“坏”,不会让你去思考判断好坏的标准其本身有没有值得发掘的地方。
      “非黑即白”的思想,它的另一个后果便是:无法宽容。无法宽容,就会容不得异己,就会直接导致冲突甚至是流血。(关于宽容,或详细在三部曲的第三篇中阐述),人类五千年来的打打杀杀,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宽容导致的。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的威廉·冯·洪堡有一个洪堡科学五大原则,其中第一条的内容大概就是:“科学是某种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他取决于对真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以及对自身以及一切事物的反思”。也就是说,如果谁告诉你“这就是正确的最终结论”,那他就是在贩卖神学而不是科学。而神学与科学归根到底的不同点,就是神学认为祖上留下的东西是不能怀疑的;科学则是对一切事物的不断反思与质疑。
      正如上述科学的定义所言,科学是建立在怀疑一切反思一切的基础上的。人类的科学进步,不正是一次次地推翻前辈伟人的历史功绩而成就的吗?正是当初由启蒙运动开启的这种思潮,才真正引导出了源自欧洲的工业文明。可以说,工业文明与人类科学技术前进的脚步,就是建立在怀疑和质疑的基础上。然而当今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地方禁止人们去怀疑,而当今的教育也不鼓励、反对甚至排挤孤立那些对事物持怀疑论者,从而把未来的花朵都培养成一个个表面上是科学本质上是神学论者。因为只有神学论者才不懂得质疑,才不懂得反思。他们往往秉持的就是那种“非黑即白”的思想、那种“非友即敌”的思想方法。这些人认为现实所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正确的。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怎么可能会大规模的创新、大规模地发明创造呢?
      “非黑即白”的思想方法,无疑会让我们把事物认识地过于狭隘,过于绝对化,从而无法认认真真地去分析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人就无法科学地认识事物了。因为你在贴标签的时候,你接受的已经是神学,并且同时你也把大部分经典教科书扔进了垃圾箱。一个广泛接受并且只认同神学的社会的最好案例便是欧洲的中世纪,如果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欧洲却是连中国这样的封建社会都远远不如。
      一个不能学习或者是由于丧失大部分教科书而导致学习异常缓慢的社会或民族,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是无法立足的。时间越久,就越是会被那些从理性角度思考问题的民族拉开距离。在达尔文进化论的体系下,无法立足的竞争中的失败者,无疑是要最终走向灭亡的。

 


      本文和《思考的意义》共同组成整个三部曲的前言,目的在于并且实际上也是希望读者在愿意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用一种冷静和理性心态来阅读三部曲的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