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弄丢了人文传统


  “清华找回另一半”,这是中国青年报最新一期“冰点特稿”的标题。这篇文章讲的是从上世界50年代开始,清华文科传统曾被中断数十年,由此留下太多伤痛记忆。后来,清华转绕人文传统的“继承”、“复建”和“香火传承”,做过很多令人唏嘘感慨的努力。
  往事并不如烟。在清华百年校庆来临之际,回望这段人文学科的断裂与弥合,自然有太多警示,也有很大的敦促。毕竟,对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没有一流的人文学科,注定无法成为一流的大学,这现在已是一种通识的理念。推而广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缺乏人文传统,也就注定会让无数人处于精神苍白与思想空洞之中,由此带来更多的现实迷失。
  这里我还是先要给清华泼盆冷水。在我看来,简单断定“清华找回另一半”,本身就有盲目浮夸的色彩。因为清华百年校庆,最近关于清华精神的解读文章很多,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昔日清华贤儒的思想也更多呈现在公众视野。当年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梁启超当年为清华所定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都让人明白清华人文传统的深厚。今天清华如果说找回了这种精神质地,说句不好听话,全天下人都会笑了。
  “清华找回另一半”,我想更多的意味,也只是在于强调清华现在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中国大学将科学与人文这二者割裂已久矣,由此造成的伤痛也深矣。如同清华当年掉入只培养“又红又专”的工科人才陷阱一样,现在仍有太多的大学重理轻文,在高等教育功利化与工具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知道自省与转身。而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也让人文学科在科技技术面前黯然失色。
  为此,现在我们最需要反思是,对于其他高校以及整个社会来说,何时又才能真正找回人文传统这一半呢?
  不能意识到人文学科是何其重要,这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对此,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刘东说得好——“文科更是目的,而理科才是工具,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否则你教育得再好,他也可能替萨达姆服务。”太多的现实教训证明,没有人文思想对人的心灵建设,没有人文精神的引领与约束,太多所谓的科技力量正在像脱缰的烈马,轻易就成为践踏人们尊严与权利的工具。
  人在精神深度迷失时可能依赖毒品,一个利益集团过度驱利会不加节制使用能够危害人们健康的添加剂,甚至是核能。没有人文精神的社会,同样是一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记得在分析前两年发生的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时,很多西方学者也把肇因都归咎于到处都是的贪婪、不负责任和欺骗,认为这些因素才是导致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不管在哪里,如果没有人文人科的支撑,人就不可真正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当今中国人文传统处于严重断裂的状态,这是前人之述备焉的话题。问题只是,为什么人文思想从高校到社会,都普遍得不到重视呢?五四以降,科学与民主成为救国与强调的最重要选择。幸运的是,现在科学发展了。不幸的是,人文传统却严重沦陷了。今天要找回人文学科这一半,说到底,就是要让从事人文思想的知识分子最大程度发出独立的声音,还是要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独立自由精神的氛围,还是要从制度层面充分保障知识分子的尊严与权利,给人文学科发展开辟真正的通途。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文科是不行的。”清华主管文科的副校长谢维和这样说。我想说的是,我们整个社会也只有找回人文传统这一半,重建人文学科的社会地位,中国也才可以成为向世界输出价值观的真正一流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