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刻意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平易恬淡,恬淡平易,这个我们也可以把他写在我们的座右铭上,立山兄,没事的时候,在你董事长的工作台案上写一个寂寞恬淡,或平易恬淡多好啊!就是要使自己回归于平淡、回归于恬淡,这个很舒服。我们要善于享受这种滋味,这种滋味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嘛!到了这份上自然“忧患不能入”。人们常有一种势在必得的情绪,害怕不成功,害怕缺失,害怕不圆满。我怕什么呢?就像菜根谭里说的:“我不好洁,谁能污我。”我自己一身都是大粪,我还怕你泼大粪;“我不好名,谁能损我”啊;我本来又不是什么高尚之士,又不是什么什么的,你来污蔑我,你来诽谤我,都没用;我不好富,谁能贫我;我不好贵,谁能贱我。我富贵都不要,我不追逐它,贫贱怎么奈何得了我呢?只有那些富贵的人才怕落入贫贱,既然我不追求那个,我也不拥有这个,我害怕贫贱吗?我不贪长寿,明天死了都可以,我怕夭折,惧怕生死吗?也就不惧怕生死了。
所以这个恬淡、平易,的确是一个境界,而且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样的话,自然忧患就不能入。你忧什么呢?肯定有一个与忧相对应的;有一个与患相对应的。我既然没有那个对立面,自然就没有忧患。平常在街上走,包括这个小袁去买菜,我都说你这个包简单一点,最好是云门寺的那个小挎包,庙里里十来块钱买一个就可以了。就怕你们女士们,拿那个什么一两万的包,那些抢人的一下就来了。有金项链,钻戒之类的贵重物品,你走在街上心里都不踏实,就有忧患意识。如果兜里边还揣了这么几千块钱,必须赶公交车,或去挤地铁,就随时留意小偷;如果自己没带贵重物品,就这么几十块钱,挤公交车也好,挤地铁也好,在下边的这些街道闲逛也好,你就没有忧患嘛!如果你有什么银行卡,卡里还有几十万,可能时时都要把这儿摸一下,看它还在不在,这个忧患就重。
自己达到了恬淡平易,它就是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歪风邪气,这个邪气还不仅仅讲阴阳的那种变化之气,就像热了中暑了,冷了受寒了,还不仅是这个意思。邪气更多指的是喜怒哀乐之气,又指酒色财气,功名利禄这些气。有的人一吹,这边人民币要大贬值,你看美国都印发了6千亿美元,要向全世界来运作,可能主要是瞄准的是中国,以后人民币肯定要大大的贬值,而且中国自身又印了多少万亿,钱拿来在外边晃荡,老百姓口袋里如果有钱,你怎么惹得起?物价肯定飞涨,房价下不来,现在菜篮子都翻了好几倍,你怎么办?你赶快去投资,去买一个不贬值的。现在哪有不贬值的?要想保值的你又买不起,像广州的一套房现在均价都在1万5以上了,哎哟哟,不得了!这样控制物价都还没有控制住,都还在涨,你要想广州买一套房,那首先就得有两三百万在哪儿放着你才敢说说买房,但是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哪有这个钱啊!如果你不去买,你就没有这个忧患,我下定决心坚决不买,管你这个房价涨了也好,跌了也好,我不买!且奈我何?这个经济学家,那个理论家都给我吹,我都不动心,这些邪气都不会侵入我嘛!不会弄得我晚上睡不着觉,这样的话,就“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了。
这几年大谈养生,整个社会都在讲养生,书店里面卖的养生书也多得要命。这个大师在讲养生,那个大师也再讲养生,我的手机里边的短信,哎呀!那个什么心灵家园,三天两头都给我发短信,哪个道士100多岁了来讲养生,你们来听啊!包括这个东林兄所讲的,我都看了。我们四川万源县的那个小老弟讲庄子,3000多块钱,两天的课程,对不对啊!在厦门嘛!怎么养生?不管别人谈得怎么热闹,归结起来还是要养心。你心养不好,一天疑神信鬼的,张大师的听了,李大师跟张大师说的又不一样,你听的李大师的,还是张大师的?然后王大师又有高论。现在养生书出的这个互相矛盾的很多,在中央电视台上,在许多网站上,专门把现在养生的,对同样一个病,各家派的处理方法,互相矛盾之处,罗列了几百处出来,大家可以在网上去看,令人无所适从啊!
你心不安,你德就不全!我们一定要养其德,要“德全而神不亏”。怎样使自己“德全而神不亏”?就是一个恬淡,离开了恬淡寂寞,虚无无为,就要耗神,一耗神你德就亏了。怎样使自己养生?没事儿的时候,闭闭眼睛,工作劳累的时候,闭闭眼睛。可能在座的年轻人还没有感觉,有的时候,我累了的时候,真的不想开灯,不想看东西,一定把眼睛就闭上,闭上心里边就觉得舒服一点,眼睛一睁开,心里边就累。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大雄你也有啊!原来你也是操心的人啊!你对这个宏图大业操心不少!我也可怜,也没有做到德全神不亏!因为讲这个,每周四天都在讲!二,三,五,六都都在讲。多讲必耗气耗神,所以这几天我还是小心翼翼的,对外面的应酬不敢接招。还是要留下时间来养,养气,养神。若不养气,不养神的话,那么给大家讲的这个课,就忽悠大家了。讲不好,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所以一定要养神,养气。
既要养神,养气,那就不要再外边的事上去虚耗。严格来说,我们的精神真正用在点子上的时候并不多,都是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不紧要的事情,虚耗了我们过多的精神,虚耗了我们过多的时间。德全首先是要在神上,你神上一亏,你德就受损,你神不亏,你德才养。因为神是我们的主体,是我们能动的主体,德是被动的。你神一耗,德就亏,神得养,那么德就全。你神养了以后,你处理事情才得体,你才不会态犯错误。神全的话,你才能有敏锐的感知,“则无不知也,无不应也。”才不会做无用功,才不会惹是非,惹麻烦,对不对啊!这个智、神,神与智慧必须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说全神贯注,全神贯注你智力肯定就发挥的很好;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去处理事务的效果就不一样。如果你连聚精会神的能力,全神贯注的本钱都没有了,那么你处理事情肯定糟糕。你处理糟糕了,你把这个因缘弄砸了,德就亏了。所以养德必须养神,养神就得恬淡,就得虚无,就得寂寞,就得无为。我们看陆潜虚、陆西星大师,他用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八个字,就把整个庄子三十三篇的精神概括了,他认为整个庄子三十三篇,就是讲这个八个字。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丹道大师,他的楞严经注,在明朝时比当时佛教的好多大师都要高明!他在讲庄子的时候,很多同时代的禅师也达不到他的那个高度。所以那天在新会,小堂主那几个师兄,特别是杨师兄,可是饱学之士,饱参之士啊,都是不得了的。
但是,明朝的这些道家修丹道的,他们讲丹道的妙处,基本上都是以禅讲丹,以禅宗的功行去讲内丹。其中的差异就是性命双修嘛!丹道家认为,我的性功就是禅宗的部分,而且他对禅宗的那种领悟和阐述,可以说比同时代禅宗里的禅师都还说得更亲切,为什么呢?因为道士不可能现现成成的接受禅宗的语言,而禅师可以现成的接受唐以来的禅师的语言,对不对啊!你说这个东西是他自己的现量境界,还是比量境?是否是抄袭前人的,你是说不清楚的。明清时的禅师一开口,《五灯会元》里的机趣可以随口而出,那个很容易。但是对道士,对练内丹的道士而言,他们在讲丹道的时候,讲性功的时候,他不可能把禅宗的语言拿来用,他是用道教的语言来讲这个东西,但是讲出来的东西,又是禅宗的东西,你想想如果他没有内证,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吗?
前些年,在看元明清的丹道家,道教内丹派大师们对丹经的一些阐述时,我惊了一下。因为同时代的禅师的这些我也很熟,但是对道教的我不熟,但是看后我大吃了一惊。最近又看见了陆西星道长的注疏,我觉得当年我的那种感觉没错!他讲的庄子,三十三篇都讲了,精彩啊!好多都是禅宗的精神,但是又没有用禅宗的语言来说,而且全部都是用的道家的话来说。从中可以见到,儒释道三教在宋元明清时的交融的程度,这也是道士能积极的在佛教里吸收营养,把佛教的优势移过来。宋明理学也是这样,二程也好,朱熹也好,陆王也好,都是主动的在禅宗里边拿宝贝,用来重新对儒学进行了一番梳理,重新进行了一番诠释。
因为吸取了佛教乃至禅宗的精粹,宋明理学内大师辈出,在明清时人才远远超过佛教。所以在宋以后,宋明理学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成了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从南北朝一直到宋代,导引中国思想界的是佛教,以后为什么会失落呢?就是因为儒家把佛教好的东西拿过去了,从新组装了,弄出来,也就把当时中国人的心弄过去了。
道教发展那么艰难,一直是危在旦夕,实际上道教也是革命了好几次,王重阳的全真教跟符箓派划清界限,丹鼎派的内丹派从唐以来一直是在暗处延续,如果没有那几位积极在禅宗里吸收融会,道教也就基本上消沉了,很难发展下去。所以我们要看中国儒释道三家的这么一种撞击、沟通乃至到融通,不能小看这里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