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寻求最优还是平衡?


       经济学、管理学中铺天盖地般的充满了最优理论,如效用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最优进货量、最佳现金余额、最优改革次序、最优资产组合、最佳资本结构等等,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我的一个基本体会和经验就是,从来就没有最优决策,最优的决策都是停留在课本上,而现实中时时处处都是平衡决策。

最优化决策依赖模型和公式,而只要是模型和公式,一定内含着众多假设。没有假设,模型和公式肯定得不出来。而假设越多,假设越不符合现实,建立在这些假设基础上的模型和公式所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越是不管用。随便举个例子,随便一本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等教科书都能找到的股票最优价格的模型公式,即每股价格=每股股利÷报酬率。即假设未来无穷多年中,某一公司的每股股利固定不变,而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也恒定不变,这个模型很容易推导出来。问题是,这样的模型和公式假设太多太强了,现实中永远都无法具备和满足。一来我不可能无限地永久地持有,二来哪家公司会有永远不变的股利政策呢?三是武士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都是恒定的,这现实吗?合理吗?在这种情况下,该股票的理论最优价格只能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按照这个公式炒股不亏得一塌糊涂才怪。所有模型公式都是这个道理。所以,现实中由于面临众多约束条件,我们永远都无法按照课本上的最优理论进行决策。

现实中人们的决策基本上都是一种平衡决策。在管理当中,决策更是百分之百的平衡决策。为什么?领导们讲到某一问题的时候,都会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另一场合讲到别的问题的时候,又开始强调另一问题的重要性。实质上,你若问该领导到底那个问题最重要,领导会说所有的问题都重要。既然所有的问题都重要,最后决策的结果不就是平衡决策了吗?如我国过去常讲的四个现代化,强调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科技是关键,国防是保障。那么资金分配如何体现基础、主导、关键、保障的作用呢?存在可计算的最优资金分配方案吗?我相信最后资金分配决策的结果一定是四个部门大体平衡。还有,在我国区域开放和开发顺序上,到底什么样的顺序是最优的呢?我国最早实行了沿海开放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战略,结果发现造成东西区域差距悬殊的问题。于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出笼了。西部大开发后,东北经济问题凸显,于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出台。这么多区域都开发了,就剩下夹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部”怎么办?于是“中部崛起”战略摆到了决策者面前。政策轮了一圈,各得其利,平衡了。

最优决策不仅需要模型,而且需要变量信息,决策者需要理性。而现实中,不仅模型是高度简化的,而且模型变量的信息既不充分也不对称甚至虚假,任何一个决策者由于知识有限而总是显得“有限理性”。更要命的是,我们都生活在利益集团当中,由于利益集团的广泛存在,连规则都难以保证中性,决策更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决策者自身的利益属性以及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面对决策的多目标,面对多变量约束,面对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面对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利益集团,面对决策者自身的“有限理性”,任何决策肯定不是最优决策,一定是平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