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曝反腐”很火,沧州农信社被曝出了“史上最牛工资单”,中石化被曝光了“天价酒单”,上海红十字会又来了个“万元餐”:卢湾红十字会17人吃一餐饭,消费金额达9859元。有道是:农信社15天带薪年假,换来6万余元真金补贴;中石化领导一杯洋酒,等于普罗大众一箱汽油;红十字会员工大吃一餐,多少爱心捐款付之东流?
这些事件的不断曝光,印证了流传于坊间的普遍腐败猜想,但是人们在感到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似乎隐约另有一种过瘾的感觉:终于剥下那些机构腐败的伪装了,终于可用一顿恶骂来出一口恶气。每次证据确凿的腐败事件一曝光,公众总抱着“看你这次还怎么抵赖”的心思,准备好好看一场热闹,奈何人家随便找个借口四两就能拨千斤,随之就从应对媒体采访过渡到了严惩“内鬼”。
一个基本的现实是,“网曝反腐”永远都是唯一的个案,永远只是就事论事地敷衍,不知举一反三与顺藤摸瓜为何意。有些解释其实很可笑,比如中石化说天价酒水是用来卖的,比如红十字会说吃喝的是业务经费,并非救灾救助款;解释者亦深知解释之可笑,因此倘若别人再去正儿八经地质疑,他绝不再度回应,因为他的回应,本就不在于能让别人相信,而只在于已经“给了个说法”。
“给个说法”的敷衍回应之外,“网曝反腐”之后的实际行动,永远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农信社要求退还多发奖金,红十字会要求退还超标餐费,然后一切就到此为止了。似乎,“网曝反腐”根本不关国家法律的事,也根本不是什么需要查处的腐败行为,而只是涉事单位内部管理上,出了点小到不能再小的失误,自行稍作改正即可。
除了公众的齐声责骂,既没有司法部门行动,也不见政府部门深究;顶多是做老子的,不得已出面数落几句儿子,然后刚一转身,就和儿子着手共同研究彻查“内鬼”:中石化已经在开始严厉查处“内鬼”了,卢湾红十字会显然也不会放弃追查是谁将那张“万元餐”发票放到了网上。这个意义上,被曝光单位的确应该真心实意说一声“感谢媒体监督”,因为这帮助他们清除了“内鬼”,非常利于今后提高腐败水平,尤其是加强腐败材料的保密工作。
我们喜欢用一个词叫公信力,但是拿这个作威胁,只对那些稀罕公信力的机构有效;如果人家本身就从不要脸,你再骂他不要脸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可惜的是,“网曝反腐”的对象,往往正好都是些毫不稀罕公信力的主,人家的一切本来就不是民定而是官定,你再骂他再不相信他,但他永远都是他,牛逼指数一点不因丧失所谓公信力而减少。
站在反腐角度,“网曝反腐”当然越多越好,因为每次“网曝反腐”都是一封有力举报信;但从实际效果看,接连几起事件证明,缺乏制度响应的“网曝反腐”,对当事单位特别是领导官员,几乎不能造成任何杀伤力,单位还是牛逼的单位,官员也还是牛逼的官员,唯一可能受损的是集体腐败利益的“背叛者”——宏观经济数据提前泄露者可以查不出,集体腐败利益的泄密者不可以查不出。这无疑是一种很厉害的反向震慑,于是下次再有“网曝反腐”事件,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想到:又有人要倒霉了,不是腐败者,是爆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