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资本价值在企业中如何能更好的发挥效力,主要从顶层设计规划、绩效评估、信息化建设过程管理等三方面来考虑。
(一)顶层设计规划
从信息化资本模型和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看,企业若想获取更多的价值,需要顶层设计,匹配企业的发展战略,依附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从“服务主业 提升能力 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做好规划,轻重有序,分步实施,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创造价值。如(图1)的信息化资本价值顶层设计规划模型。
(图1)、信息化资本价值顶层规划设计模型
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决定于信息化资本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处决于信息化资本媒介和信息化资本宿主的匹配度,意识形态决定价值容量的大小,匹配度决定价值发挥的好坏。若要信息化资本价值在企业中能更好的发挥效力,就必须系统整体思考,全盘整活。从信息化资本价值顶层规划设计模型图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几方面的关键点值得注意。
1、理解业务战略,找寻驱动因素
信息化资本价值的实现一定是依附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等),即信息化资本宿主。否则,将没有保障,没有载体,信息技术是不能发挥作用,也不会带来价值。理解业务战略,找寻驱动因素,这是信息化资本价值顶层设计规划的第一步。要必须充分理解企业(主体)的业务战略目标,知晓信息化能为企业(主体)或投资者能带来哪些价值?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是否有财务预算?投资者对信息化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信息化是否是战略的一部分,或者行业内是否使用广泛?等等问题。一般来说,信息化驱动因素是由企业行业内必须的需求、企业业务发展战略上的需求、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需求、财务需求、领导决定需求等。同时,也需获取企业(主体)文化目的。因此,一方面,一般将企业(主体)的管控模式和各业务需求梳理的工作步骤相结合,获得未来的业务战略方向与举措为输入,以实现对当前业务战略的正确理解,全面总结业务对信息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结合行业趋势和行业领先最佳实践,探讨信息化对企业(主体)可能带来的业务改进机会和使能手段。
2、明确业务能力,分解能力目标
经过第一步的理解业务战略和找寻驱动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业务能力,分解能力目标。企业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得益于能力的高低,同样,企业的价值也是通过不同的能力来实现。能力有效运行,确保业务战略目标实现。这些能力与信息化资本价值实现过程的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基本一致,这就是为何要顶层设计?信息化资本价值的效力发挥很大程度也得益于企业业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不管是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说所谓的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协作(内外)价值链能力,还是具体的采购能力、供应商管理能力、市场管控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协作能力、网络整合能力等都需要再明确,在业务战略和驱动力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短期、中期、长期需要形成和提升的能力,一一确定。如果企业信息化没有做明确业务能力的这一步,那么信息化价值的体现将会出现投而不能用,或者能用也不能形成能力的现象,信息化资本价值更多地体现在C上。所以我们需要分解能力,明确目标,设置KPIs,做好计划,预算,更重要的是确定业务能力驱动需要总体架构模型,清晰业务架构,知晓未来企业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主要从业务战略、治理、组织架构、关键业务流程等维度来考虑,为未来信息技术范围与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的匹配度奠定基调,也为信息化资本价值效力奠定了基础
3、科学分析现状,聚焦存在差距
通过目标的确定,现在需要知晓现状是什么样,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差距,这需要科学分析现状,聚焦存在差距。现在的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定阶段,我们一方面从管控、流程、系统、数据和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另一方面从信息化运维管理的运营保障出发,主要包括与信息化相关的组织基础、业务基础、系统环境、数据基础和建设条件等等,总结成功经验,借鉴最佳实践,聚焦存在差距,确定未来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实施计划、组织机构和定员、投资估算、效益与风险分析等关键内容。具体体现在“四架构”和“一能力”,“四架构”是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其中业务架构在“明确业务能力,分解能力目标”阶段中已经分析出来,为其他三个架构提供依据。所谓的应用架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组织核心业务流程的各应用系统配置、交互、关联提供蓝本;数据架构主要是组织架构范围内的逻辑与物理的数据资产和数据管理资源;技术架构主要体现能够为业务、数据、应用服务提供支持,合理的软硬件能力,包括IT基础架构、中间件、网络、通信、处理能力、标准等等。“一能力”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的网络能力、信息化建设投资能力和信息化人才建设能力。
4、合理选择技术,正确使用方法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合理的、适应企业形态的信息技术,将不断体现信息化资本价值的作用。合理选择技术显得额外重要,这里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即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适用范围、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之间的关系。经过前期对业务战略的理解,并分解所需能力目标,清晰现状,找到差距,现在需要选择合理信息技术,并确定其适用范围,不至于得不到合理的应用,发挥不了信息化资本价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要与企业形态相匹配,使其构架成为实现业务战略与提升业务能力之间强有力的桥梁。为确保合理开展信息化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合理选择技术,如ERP选型、SCM选型等,需要信息化方法论(如图2)支撑,科学安排,合理使用。
图2、信息化方法管理架构的协同和关联
5、持续改进,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随市场、竞争、客户的改变而变动,信息化资本价值的效力难免会受到影响,此时,需要不断持续改进以动态适应各种状态的变化,灵活配置,一方面从持续改进知识库中获取当前的业务信息,另一方面从运营改变更新到持续改进知识库。企业信息化在持续改进中,信息化资本价值发挥的效力将产生融合创新。融合创新的内涵由六个维度构成,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从信息化资本模型及信息化资本价值模型看基本也包含这六个维度。这也就是说,经过上述企业信息化持续改进,信息化资本宿主将发生很大改变,组织变革、文化融合、业务创新、流程固化等,企业(主体)将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此时,无论是领导信息化意识形态、信息化驱动力、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投资预算,还是信息技术与企业形态的匹配度、信息技术方法论等,将融入企业(主体)核心竞争力中,同时形成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