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化的电子商务


Groupon拒绝Google 60亿的收购,并和中国的腾讯合作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昨天在中国A股跌掉40多个点的时候,腾讯的股票一路飙升,好像抢到就是赚到似的,实在是不多见。
 
互动概念的兴盛在2006年已经开始,不过那时候我们所说的Web2.0一直缺少盈利的模式。那个时候的Web2.0主要是指论坛,博客,以及以更新简历为主的SNS. 这两年,先是海外的Facebook,接着是中国的开心网,然后是海外的Twitter然后开始国内的新浪微波,又有风投,又有广告费,前途一片光明。2010年的时候各家团购网站又开始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连坐在公交车上都能听到上了年纪的阿姨打电话给餐馆,预定座位,并称自己是团购的。
 
一片红火和一片火红,Web 2.0的盈利模式在一浪又一浪中开始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有人说阿里巴巴不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不应该是点对点的联系,然后在线下交易,那是古老的Web1.0时代。而我们早就进入Web2.0, 并且开始迈向Web3.0. 大家已经不再用马甲在网络中随意地走个过场,灌个水。个体开始更加清晰地出现在网络上,并且主动向互联网贡献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网络不再和虚拟划等号。
 
随着数据的增多。个体的形象,偏好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网络销售开始红火,网站流量的兑现变得越来越容易,于是无数的个体成了无数的消费者,于是我们总是想着和Facebook,Twitter扯上点什么关系。想要他们的流量,想要他们的会员,把这些最值钱的东西拿过来,和销售进行捆绑,然后把流量和会员数兑现。
 
又想,百度这家搞得”有啊”,为什么结果被淘宝网整得气喘吁吁呢?百度的流量是很大,但是一个搜索引擎,你干嘛要搜集客户姓谁,名谁,家住哪里啊。所以它的流量很大,但是给他带来流量的个体在网站上的数据相当不具体。所以流量的和销售捆绑再进行兑现这个流程就走得有点累了。就如同当年的论坛,博客,流量多,但兑现基本靠广告。
 
我反思自己做的工作,通过数据的导入吸引了一大批的流量,眼前的问题是SAP的增多,我们对于SAP的处理,目前可以有的就是尽量去优化我们的Detail页面以及listing页面,并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长远的问题却是如何把这批人握在自己手里,把他们详细的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包括姓什么,叫什么,平时喜欢什么,正在采购些什么。这样,我们似乎才能有钱途。
 
是不是可以通过产品上的改造来实现数据的收集?
 
注册表单?以前拿会员的数据的方法有注册表单,不过冗长的注册表单越来越不受人欢迎,整个网站的趋势是减少注册的门槛。
 
个人观点:
My profile + 应用的接入。应用将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块的数据都可以用软件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形态呈现在个体前面。不断地更新又顺应了人们喜新厌旧的脾性。而作为一家不愿意投入更多开发的公司,大可以买很多的应用来接到自己的网站上以收集更多的个体资料。原因也很简单,随着这块业务的成熟,更多的soho开发者会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