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掀新一轮重组整合浪潮
在3月21日举行的“2011(第二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发改委和工信部有关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将按照区域划分进行产能调整。此外,提高钢铁产能集中度,形成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首要任务。
据悉,钢铁产能调整将分区域进行,华东、华北、东北钢铁产能集中区将逐步减量,中南、西南地区产能淘汰一部分,西部区域则适度增加钢铁产能。同时,“十二五”期间,前10家钢铁集团的产能比例要从目前的48%提高到60%,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行业兼并重组,整合已有的2000多家单纯轧钢厂,培育起100家左右的区域钢铁集团。与以往不同的,国内钢铁业这次重组浪潮的掀起,较以往有更为深远的产业布局意味。正因如此,钢铁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就显得尤为令人瞩目。多名钢铁专家解读,国内主要钢铁公司几乎全部上市。“十二五”期间国内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波及到数量众多的钢铁上市公司。
在鞍钢的重组方案获批前,山东钢铁集团也在运作同样的计划。不同的是,山钢集团旗下两个上市公司,莱钢股份与济南钢铁之间的重组长跑仍在继续。2011年2月18日,莱钢股份与济南钢铁同时发布内容相同的停牌公告,称接到山钢集团的通知,其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公司股票自当日起停牌。此前,两家公司的重组方案因现金选择权的争议遭到莱钢股份股东大会否决,已二度折戟。但山钢集团没有放弃重组计划,两家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重组工作正在进行”。目前,莱钢股份和济南钢铁仍旧停牌。事实上,推进莱钢股份与济南钢铁重组事宜之时,山钢同时还在运作另一件更为棘手的事情。作为山东省第一国企,山钢集团计划对产能相对落后的日照钢铁进行重组,并主导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以整合山东钢铁行业,完成产业布局。
相对于山钢和首钢重组工作忐忑的遭遇,河北钢铁对与河北地区民营钢企的重组则显得轻松许多。50天的时间里,河北钢铁“鲸吞”省内12家民营钢铁企业,几乎将辖区内的民企一网打尽。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指出,钢铁上市公司重组加快,各个区域的钢铁产能会逐步的调整,并集中少数大型钢铁集团手中,从而完成钢铁行业布局的调整。而这正是“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必将发生的变化。以山西为例,在其编制的《山西省钢铁行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到2015年,山西地区形成以太钢和首钢长治钢铁为主的“双巨头”格局。其中,太钢将对山西五个区域的众多小型钢铁企业实施重组整合,重组后的太钢年产能将达到4000万吨,在山西钢铁行业所占的比重增至80%。
抢跑“十二五”重视“战略协同”
面对“十二五”来势汹汹的洗牌预期,国内钢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型钢企通过布局产业链,来增强公司的战斗力;而小型的私企,命运却显得不甚明朗。
2月24日,宝钢集团宣布与江苏沙钢集团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意向协议,将在技术与管理、产品与市场、资源与物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战略的协同”。根据合作协议,宝钢将向沙钢输出技术和管理,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宝钢向沙钢借鉴在市场中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宝钢方面表示,此次战略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中国钢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整个行业应对挑战的能力。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则宣布,“未来的实践成果会证明双方的战略合作是正确的,是为中国钢铁企业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2009年,宝钢集团产量为4457万吨,沙钢产量为2640万吨。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与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两大巨头以“战略合作”为起点正式携手,试图打造的行业巨轮隐隐可见。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沙钢的技术开发能力弱于宝钢,而宝钢在高端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优势。通过合作,宝钢可以帮助沙钢进行产品线的优化和完善。沙钢作为最大的民营钢企,在市场的把握上具有灵活性和自身的独特理念,这也可以为宝钢提供学习和借鉴。通过产品和市场的双向合作,两大钢企无疑将借助协同效应提升整体实力,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更深层次的、包括在资本运作层面上的合作都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看来,钢铁行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宝钢与沙钢的携手,将代表着今年钢铁企业整合的大趋势,亦可能开创钢铁行业在“走出去”战略中新的合作范例。罗百辉表示,今后结构调整、模式转变将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而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中,从征战国内市场到最终“走出去”将是未来钢铁行业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的实施,亦不可能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共同参与其中。宝钢和沙钢将来在此方面的合作成功,有赖于双方进行不断的战略调整。而一旦成功,就可能为行业未来的战略调整提供“战略协同”的合作模式。
4月1日,武钢股份配股缴款收官,其公告拟融资87亿元收购鄂钢集团,使其冷轧产品生产线与上市公司现有产能形成互补,完善产品结构。此前,自2008年开始,武钢连续出击海外,先后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拿到8个铁矿石资源项目,权益矿保有量超过60亿吨。
另一方面,在产业布局上,武钢拿下防城港精品钢铁基地的项目,试图通过这个东南沿海港口打开国外市场。
宝钢则欲通过湛江项目,将触角伸向华南。同样把触角伸到产业链上游的,还有包钢股份。3月12日,包钢股份公告称,将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向包括控股股东包钢集团在内的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16.3亿股A股,募集不超过60亿元资金,用于收购包钢集团巴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及白云鄂博铁矿西矿采矿权。
“世界钢铁大王”幕后参与河北钢企整合
印度限制民企从事钢铁业,但米塔尔却从40万吨小厂成长为亿吨大厂,米塔尔成功的秘诀被总结为:在最合适的时机去海外收购兼并,用最精明的经营手法壮大被收购企业。
自2007年以来,河北省钢企掀起了一轮兼并收购整合浪潮。在国内收购八一钢铁、昆明钢铁不顺的米塔尔,对河北同样觊觎良久。2007年底,米塔尔和津西钢铁香港上市实体“中国东方集团”控股股东韩敬远(即津西钢铁掌门人)签署协议,计划通过收购其手中的45%股权,再加上公开市场收购的流通股,一举控制73%的股权,从而第一次在中国收购一家钢厂。
在米塔尔影响之下,上下游产业链并购成为津西钢铁的“特色”。去年10月18日,津西钢铁与唐山大方铸造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津西钢铁注资2000万美元,控股企业51%股权,津西钢铁首次进军下游机械制造业。10月20日,津西钢铁与广东省佛山南海乐居商贸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参股唐山曹妃甸矿石码头有限公司三期工程,解决了企业无矿石码头的软肋。
亟需金融工具助力
在“中钢协”宣布暂停集体性铁矿石谈判后,各省纷纷宣布加快省内钢铁企业整合。各省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纷纷开始新一轮钢铁企业整合,除了来自外在生存压力外,也有争取高层和外部支持的意愿。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指出,由矿山集团引导的第四轮国际性的钢铁行业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国内企业在上游原料上涨,下游需求增长缺乏动力性支撑的情况下,不得不走上资源整合的道路,通过提升竞争力立足钢铁市场。日本地震,钢铁缺口显现,中国潜在的出口预期增加,但高端品种仍然无力补位,由此可见,国内钢铁仍然缺乏高端品种的竞争力。
不仅仅是铁矿石的国际谈判遭遇瓶颈,其它原材料市场上,中国企业的话语权都相当匮乏,这种产业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尽管部分钢企积极渗入上游原料行业,但难以与国际寡头相抗衡,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的现状。现阶段,在各省加快整合热潮的同时,工信部正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国际金融手段为国内钢铁行业谋求更多的利益。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我国产业在金融方面的运用略显生涩,以航空业为例,在原油的套保上曾现巨额亏损,但这些并不是我们放弃金融工具的理由。而今,铁矿石期货的推出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钢铁行业唯有对之积极探索才能为钢铁行业创造更多福利。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钢材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很多民营钢铁企业在环保设施方面有不少“偷工减料”的地方,进行重组后,势必要加大环保改造成本,这样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又有利于产业升级。虽然我国部分中端钢材产品,具备一定的替代竞争性,但高端产品仍需进口,因此,应积极稳步实施大公司战略,充分发挥大公司在资源配置、产业重组、提升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钢铁行业景气度回升
随着权重股奋起护盘,钢铁股走势转强。同时由于日本灾后重建的需要,建筑用钢将是最先受益的品种。故诸多因素推动钢铁股在兔年春季展开攻势,涨势可期!
从大的形势看, 2010年我国从日本进口钢材778万吨,占全年进口量1643万吨的43.37%,比例较高,主要是因为我国进口的钢材产品结构为高端汽车板材和特殊用材。此次地震,日本受灾面积广,东北三县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灾后重建工程庞大。考虑到日本现有的钢材产品结构,灾后重建的建筑钢材可能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而重新投资建设相关部分的产能,需要一定时间来释放,这无疑为我国钢厂长材类产品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时势造就了钢铁股春季的崛起。
从政策面看,去年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清理3亿吨“黑户”的产能,这样将导致未来几年钢铁板块会出现不少投资机会。钢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十分突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将直接决定中国钢铁行业景气度,兼并重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遇。与此同时,《钢铁行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推进钢铁行业购并整合,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购并整合政策贯彻与落实以及成功重组将激发投资者热情。
从行业面来看,2011年钢铁板行业景气有望继续恢复。近期钢价持续回落,Myspic钢价指数较前一周下跌1.5%。其中长材类钢材品种在钢厂大幅复产及库存回升明显影响下,领跌扁平材。而在成本方面,铁精粉价格小幅走低,煤炭价格稳定,废钢价格下跌,海运费价格止跌。总的来看,在经过前期大幅上涨后,在下游需求尚未有效跟上以及政策面偏紧影响下,钢价开始出现回调,但预计随着天气转暖,下游开工增加,在需求回升及矿石焦煤价格高企的影响下,钢价回调空间有限。预计钢价在经过短期回调后,将继续上涨。
钢铁业协同整合 金融工具助力景气回升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