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利比亚:中美货币定价权的博弈


容磁.宏观经济观察38期(2011.02)

 

动荡的利比亚:中美货币定价权的博弈

 

(一)

这是个庞大的话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果你对利比亚局势一下变得如此耀眼而倍感惊奇的话,那么我们这个话题或许是有意义的。但首要要申明的这只是一篇博文而非一篇论文,缺陷还望大家多多体谅、

 

在这里要坦率的承认,不管本文是否是延续了宋鸿兵先生的阴谋论思想,但客观的问题是笔者最近在看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之【金权天下】与【金融高边疆】,同时笔者的书柜里收藏了一大堆关于国际货币金融的国际博弈策略的书籍,从国别来说,有美国,英国,德国,也有意大利的,当然这当中也包括了货币战争书籍系列。基于上述原因,如果你愿意将本文归结为阴谋论,也未必没有道理。但笔者想说的,阴谋论本质问题是精英论的一个贬义化用语,这里涉及的关键哲学问题是:英雄推动历史前进还是人民大众推动历史前进。笔者一直的观点是英雄推动历史前进,不管在中国唯物主义多么盛行,但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那一个历史王朝的建立,没有烙上英雄的深深的痕迹。如果你看过大秦帝国,你可以认为那是小说家对商鞅的虚构,但如果真正的商鞅没有那样阔大的胸襟与伟大的人格,商鞅怎么可能能够废除奴隶制。历史上媾和的王朝多得不可计数,从这个角度来说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的是那些伟大的英雄们,并不为过。

 

上面的话,无非是要说明本文的思想,是秉承精英论思想在前进。这里有个对精英的界定,谁是精英,笔者认为在和平年代,掌握资源分配话语权的个体或者圈层构成了整个精英的含义的完全界定。

 

(二)

世界地缘政治因石油而改变。在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以后,阿拉伯世界从此再无宁日,我们需要将近代世界史联合解读,可能从中才能找到一些相对有价值的观点:

 

为什么美国和以色列关系如此亲密?

为什么会有两伊战争?

为什么会有伊拉克战争?

为什么美国与伊朗不能成为政治盟友?

阿富汗背后的隐藏地缘政治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美国会与土耳其渐行渐远?

为什么美国对待利比亚与阿拉伯世界的态度截然两样?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的问题即中东乱局问题。即中东永无宁日,这是近代史定论,没有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就有两伊战争;美国攻打伊拉克以后,为什么会选择与土耳其远离?为什么美国对利比亚和阿拉伯世界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石油!石油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是货币?这里我们要联解1990年为什么会提出碳美元概念,为什么金融危机的时候,是世界对碳美元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候?

 

这里关系的问题更为复杂,我们只能则其简练而言之。这里我们需要对近代世界货币史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西班牙在拥有全球绝大部分黄金的时候,却拱手将霸权让给了后来者;英国占据了全球大部分殖民地,拥有大量黄金的情况下,却拱手将江山让与了美国给予了美国什么样的启示?这里似可以解释的问题是美元为什么反复上演与黄金的脱挂钩故事。

 

黄金和白银,以及其他金属货币的共有优缺点,几千年货币史,已经反反复复演绎了很多次,其中的优缺点,西班牙人无法驾驭,英国人无法驾驭,美国人也几次尝试之后,也觉得不堪驾驭。于是才有了1971年的布雷森顿的黄金与美元彻底挂钩。

 

历史上从不烦通货膨胀导致政权破产案例。人本性永远无法自我约束,必须要借助一种外力机制来约束。

 

当然外因从来都存在。需要注意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实,在里根上台以后,提出了太空战争,但太空战争很快销声匿迹,原因在于太空战争的边界过于模糊,针对性不强;而且太空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消耗战,除了美国自己有先进科技以外,并无其它同盟者。因此太空战争很快便销声匿迹。

 

这之前,我们还要关注的另一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世界,即布雷森顿体系的确立与1972年的中美破冰,以及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后面的含义。黄金与美元挂钩,美国没有铸币税;同时美元需求市场相对较窄,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欧洲与日本已经不太需要太多的美元,相对而言,美元的需求市场开始饱和。美元急需新的市场,如果将中美破冰与布雷森顿会议联系解读,那么中美破冰应该是美元需求市场建议的一个战略部署。

 

没有黄金可以多发美元,多发的美元留到什么地方去,答案是如此显而易见,中国。但与中国是近邻的日本同样经济发展前进,态势咄咄逼人,在中国市场与铸币税市场,日本和美国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日元和美元注定会有一次决战。

 

这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日元为什么会惨败?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资料甚少,世人只知道日元的崩盘以及日本经济随后20年的沦陷。笔者的观点是日元与美元战争败下阵来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两者都没有与金属货币挂钩,货币之间缺乏直接的价值衡量,两者都是纯粹的虚拟货币,在这种情况下,谁拥有更加广泛的需求市场,谁就能在国内通胀中,稀释掉自己的货币,将通胀扼杀在摇篮里,相比于美元拥有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以及非洲市场和打开大门的亚洲市场,日元在海外几乎就没有市场,因此日本只能在国内消化通货膨胀,而无法将多余的货币拓展到新市场上,这才是导致日元根本性毁灭的最为核心的原因。

 

在日元和美元战斗过程中,我们要显著的注意到美国一个政策,即克林顿任期内的房地产政策,1992年以后,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逐渐深入的一个阶段,中国市场对美元吸纳能力大幅度提高,美元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为欧美历来信奉市场游戏规则,即美元必须以某个理由制造出来,住房改革给了美国印刷货币的一个绝好的理由,它对内启动了美国人对美元更大程度的需求,对外扩充了美元对世界的供应,可以说住房改革政策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

 

巧合的是在这个时期,环保概念的提出,也即碳美元的提出。美元和日元的战斗虽然以美国大获全胜而结束,但基于日元的快速扩张而迅猛给美元带来的威胁,充分的显示出了纯信用货币的最大缺陷,即信用的多元性,同样信用也存在着巨大的心里势能和预期心理势能。在日元和美元决战的时候,事实上日元还根本不能够给美元相提并论,但日本过快的经济扩张对世界其他国家信心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也是日元和美元提前大决战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但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即在没有强制性约束下,信用货币的巨大缺陷,即人人都可以拥有信用货币,大家都可以发美元,只要有人相信并愿意采用。

 

寻找一种可以控制货币发行的工具,成了美国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核心,这个时候,摆在美国面前有两个工具:第一是核武器,但如果以此作为货币的决定权,那么势必要和苏联共享这个权利,但作为货币发行的工具和依托的载体,必须保持唯一性,否则将不断重复日本的故事;这个时候,于是这个时候,便有了苏联的解题和东欧剧变,以此推断,美国此时在寻求货币定价权工具的时候,选择具有多元性,因为每种工具都具有较大的缺陷;第二个武器就是石油,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进行过以此预演,但基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并没有推广这个,但如果直接以石油为名义进行货币发行,则显示出赤裸的暴力缺陷,而石油在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供应的核心原因之一除了能效以外,还有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低,没有煤烟而显得相对较为清洁。如果用二氧化碳排放作为货币发行权的话,从道义和从操作性来说,都显得较为合理。如果我们在关联到世界环境保护组织活动的兴起和繁荣,以及地球变暖学说的推动,无一不与这个时间范围相关联。

 

在探讨完这个话题以后,我们还需要回到我们上面的一系列问题上来。即从地缘政治来说,为什么中东无宁日。

 

(三)

 

在探讨中东为什么永无宁日的时候,我们要首先探讨一个问题,即货币的定价权问题。第一个问题或许就是如此难以回答,即为什么金银会成为欧洲和亚洲的货币,而在非洲,食盐也会成为货币,在欧洲政府美洲的时候,一个贝壳或者其他小首饰物品会成为货币。

 

如果简要的说,这三者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而言,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征:即相对稀有特性。这里要注意的事相对稀有。隐藏含义是稀有,但可得,不可多得的概念。但仅仅是稀有并不能解释食盐成为美洲大陆的货币,在美洲大陆,食盐对人类活动不可或缺,以及稀有是构成食盐成为货币的基础条件。而贝壳成为美洲货币解释相对要困难一些,因为在美洲贝壳仅仅是具有稀缺而装饰的作用,是一种奢侈品行为,一种小众市场的行为。不过这与美洲大陆当时狩猎的生产方式与其他生活必需品并不缺乏也有直接的关系。

 

上面的解释,旨在解释货币的形成。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决定货币的定价权。关于这个命题典型的故事莫过于美洲土著居民用大量的黄金去交换很少一点贝壳的特殊故事。当然这里甚至有可能直接推翻马克思的金银是天然的货币这个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美洲土著居民用了很多的黄金去交换很少一点贝壳和非洲居民用很多的黄金去交换很少一点食盐中的量词关系。关于这个,我们还要引入另一个对称性命题:沙漠里的黄金和馒头你会选择谁?这上面的故事,无疑不是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即货币的定价权的问题,即货币虽然一种衡量其他物品价值的工具,但其本身也是会被其他物品或者规则所定价。金银是天然的货币,仅仅是说明了金银的货币属性,但并不能表明金银的价值尺度。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在非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短缺导致的物质对单个个体生存的重要性,构成了衡量货币价格的重要因素。美洲土著需要贝壳是因为其周边同伴并没有贝壳,在其生活的圈层中,贝壳相对于黄金是极为稀缺的,当然另一个角度而言,对两者的容易获得与储量多少,他们无知导致的认识障碍也是货币定价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回到我们上文中要解答的问题,处于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都体现出对能源的巨大依赖。从能源来说,当今世界拥有石油,煤炭,风能,水能,核能。对于其分布来说,煤炭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储量。石油,美国、欧洲,远东与非洲拥有巨大储量,唯远东相对稀缺;水能中国拥有相对优势,风能中国拥有相对优势,但中国不拥有技术优势,核能世界几乎共享均势。

 

在分析完能源的相对优势以后,我们将目光再回到上个世纪,一战的核心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煤炭的争夺;日美贸易大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美元最终利用石油价格让日本经济遭受重创,从而打败了日元走向世界,甚至称霸世界的梦想。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全世界都核能的恐怖,这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美苏对持中,中国还能在夹缝中生存。

 

在我们分析日元和美元对垒优势的时候,讲到美元货币市场的纵深和广度。在中国成为美元货币市场以后,如何最快的挖掘中国美元市场的潜力,并使之最大化。这点如果我们借鉴鸦片战争的事例可以做相视的说明,即中国依靠出口获得美元,但并不消费美元,那么如何让中国持有更多的美元就是个巨大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让中国快速并获得更多的美元,另一方面要让中国人能够消费美元。在中国人传统储蓄概念上,挣钱储蓄是个最好的消费方式,这两者的成立,才有中国进出口市场的繁荣,而缺一不可。这一点和当初日本进军美国市场,获取大量美元外汇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拿着美元去买了美国人的房子和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公司,而中国都交给了美国政府。

 

当事情发展到中国持有过多美元外汇的时候,这客观上对美元形成巨大的压力。美国面临着不多的选择,美国政府首要的选择是政府不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美元贬值也会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即如果中国持续不停的产生外汇储备,那即便在美元贬值中国储蓄财富缩水的情况下,只要美国政府不赖帐,那么美国必要要付的是债券的利息。尽管可能会非常微薄,但只要美国不破产,中国一直持有,当美国通胀大到危及政府统治的时候,美国面临的难题即在于加息,加息则会导致美国政府利息的支出的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增加。从逻辑上来说,只要美国政府不破产,只要美国政府不赖帐,只要中国持续的增加美元债务而不消费美元债务,那么中国政府始终处于博弈的优势方。

 

如果顺着这个逻辑继续走,那么美国政府要摆脱中国政府的债券优势,唯一的方法是让中国减少美元债券。中美两国的经济特性几乎完全等同于上个世纪日美的经济特性,即美国是生产外包方,中国是生产的承包方。两者在经济领域的巨大差异就是对原材料成本的巨大差异,美国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中国则会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巨大上涨而产生巨大的美元债券消耗,从而达到减少中国美元债券数量的目标。

 

从经济领域近两年的表现,凡是能够消耗美元债券的物品,价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首当其冲的是铁矿石,这是美国政府最乐意采用的负面作用最小的方式,这点也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出外收购矿山的四处碰壁,这里的问题在于双方都清楚认识到对手出牌的意图,而对垒的是双方对时局的左右能力。从定价权来说,美国几乎处于节节胜利的地步,但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依靠技术变革或者成本内部消化,将这种成本劣势进行了有效转嫁,于是产生的后果便是中国持续增加外汇储备。

 

石油领域的问题,逻辑与铁矿石如出一辙。铁矿石战争,美国的影子前是澳大利亚和巴西,但巴西并不可靠。石油领域美国的影子是欧洲国家和中东国家。但由于中国在非洲区域的迅速抢占市场,并逐渐形成了话语权取代优势,中国石油进口结构集中度开始降低,风险开始降低,美国石油垄断定价权开始失去。因此围绕着石油的争夺,中美一定会在某一个区域发生较大的冲突,不管这种冲突以什么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将我们前面分析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围绕着石油定价权,美国首先开始倡导碳美元,利用的手段是环保和全球气温升高的两个工具,力图隔断和消除中国在煤炭领域的相对优势。其次是围绕着核能,美国有支持印度和联合原苏联形成的核不扩散条约;而风能和水能,从技术角度和比例相对较小,无法主导能源供给,因此在这两个领域,中美并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矛盾行为。而上面的所有解释,归根结底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美元债券的消耗问题。

 

(四)

我们还要从货币领域来解读利比亚市场的故事,或许才能够完整。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实际是:利比亚问题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对美元债券的消耗问题矛盾的集中爆发,但我们是从能源和石油角度来进行阐述的,但这还不能构成解释这个现象问题的全部,我们对此还必须要从货币角度来进行说明。

 

公开的途径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数据:全世界黄金储量大概16.7万吨,中国仅有1000吨黄金存量,大概只相当于市场存量的0.6%左右。当然令人惊奇的是,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呆在欧美中央银行里面,亚洲各国持有的黄金简直就到了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程度。

 

或许其他投资者会提到白银市场与其他金属市场,白银市场从目前存量和市场估价来看,作为主币起支配地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当然白银和黄金,甚至铜铁等其他金属货币,客观上都存在着与黄金一定的替代功能,因此每次通胀的时候,金属市场都是国际期货市场狂飙的对象的原因。

 

每次国际通胀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一个影子,即粮食价格狂飙。但这点对于中美直接博弈的价值并不大,一方面中国粮食相对而言,几乎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是大米,这又来自亚洲国家,小麦则可以从俄罗斯进口。粮食价格狂飙影响到更深层次的是中美对外影响力区域,如非洲和亚洲贫穷国家,对于中国拥有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而言,粮食价格反而是一种利好。在市场量价关系的制约上,价格高的商品,始终只能为有钱人获得。

 

在排除了其他有色金属与粮食问题以后,货币问题的范围将大幅度缩小。中美货币博弈目前而言,进入消耗战范畴,从信用角度来说,中国具有潜在信用优势,美国具有现实的信用优势,但两者进入了此消彼长的时代,即人民币市场的扩大等同于美元市场的缩小。影响美元信用最大的问题又在于中国持有了太多的美元债券,如果美元要恢复信用,则必须要摆脱巨大的中国持有的美元债券,否则美国夺回的信用将是为中国做的嫁衣,中国美元债券如果不能减少,那么美国人将面临无穷尽的利息支付,这对美国来说,简直就如一根绞绳。

 

在如何摆脱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元债券的时候,在目前格局重新回到与黄金进行挂钩的基础上,原则上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话语权优势,但问题还在于如果美国政府不赖帐,美元越与黄金挂钩,那么美元的债务负担就越重。因此尽管目前美国和欧洲拥有巨大的黄金储备,但都无法发挥作用,欧洲甚至面临着政府破产的问题,也不愿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捆绑。

 

(五)

还有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解释,即美国政府当前解决经济增长的手段和方式问题。在2008年以后,美国通过持续的增发货币,使得经济较其他发达国家更快的恢复了增长,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也以同样的方式印刷货币,经济反而获得了更快的增长,从比较优势来说,中国印刷增量货币获得了更大的比较优势。基于体制的原因,中国政府印刷货币,无须向社会做出任何说明,但基于美联储的性质,美国印刷货币则一定要告知全国,这样的问题就形成了尽管中国从比例角度而言,印刷了更多货币,但对外界影响力并不巨大;美国印刷了较中国更少比例的货币,但却成为了全球供给的靶子。而从货币通路而言,中国印刷货币可以直接通过银行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而美国印刷的货币,则必须通过国债的方式进入流通领域,两者的效果差异是显著的,中国可以直接将债务摊销到经济领域,而美国必须通过债务方式摊销到经济领域。中国直接印刷货币的直接后果是货币贬值,美国印刷货币的直接后果是国债增加。这是两者在货币政策方面面临的不同的环境,尽管两者采取了同样的手段。

 

但基于美元事实上信用降低而不得不继续降低的难题,即美元持续发债导致信用持续降低。信用降低又导致美元购买力持续降低形成的恶性循环,则美元不得不持续的发行货币。在我们前文分析中反复提及的就是美元需求市场问题,在美元需求市场不断萎缩,但货币供应量却要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美元的唯一出路就是持续贬值。而能让贬值最迅速的工具则非石油莫属(中国对石油的巨大消耗注定中国将是石油价格上升中最大的受害者)。

 

经济学里面关于需求恒定,而价格要上升的方式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即供应萎缩。因此凡是有利于石油供应萎缩的策略都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这里我们可以回答本文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中东永无宁日。中东无宁日才可能保证石油供应量得控制,从而控制石油价格。在中国石油供应越来越分散的情况下,减少或者缩减中国石油供应渠道,改变中国石油供应结构与其相应比重,是改变中国石油获得价格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这是利比亚战争的最本质和核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