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实用工具:新产品渠道优势选择分析


新产品的渠道选择通常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哪怕熟知各种销售渠道的管理人员也难免左右为难。这个过程犹如挑女婿,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成熟的大卖场有大量的固定消费者,但入门难、杂费多,又常在价格上反制企业;;传统零售商店好发展,但规模小、推广人群有限,难以铺开新产品销售;现有销售渠道成熟稳健,但进入新产品结果未卜,还有可能影响原有产品的销售;为新产品开拓新渠道需要人力、物力投入,且风险大。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往往难以作出客观准确的决策。

为了更加客观地考虑评价适合新产品的渠道,我们应当回答三个问题:

l  哪些渠道适合新产品,并且企业“养得起”?

l  哪些“渠道”运作稳定,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l  哪些“渠道”能够加速产品与消费者见面?

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高效地排除一些不可用的渠道,筛选出适合新产品的备选渠道。要明确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必须对渠道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产品特性、市场特性、渠道特性三方面,对整个渠道设计的要求有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评价、设计和组合渠道,并最终形成渠道战略,建立起准确有效的渠道。。

产品特性的分析与定位

产品定位与渠道选择:定位不同的产品应当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如目前热卖的王老吉凉茶,是广东本地多年的品牌,是当地人降火、去湿的药用茶,辅助治疗疾病,定位在功能性产品。此类产品常规走专门的保健品或医药的销售渠道。王老吉集团(香港)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将王老吉凉茶其定位为为饮料后。配合这类快速流转商品的销售终端就被锁定在密集型销售。

产品流通与渠道选择:产品按流通速度可分为:快速流转品、耐用消费品和功效型产品。不同的销售渠道各自有其服务对象。

快速流转型产品市场需求两大,要求产品流通、配送一定要跟上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其匹配的渠道扁平化明显­——渠道短、层级少,产品与消费者见面迅速。耐用消费品顾客需求量小、购买周期长,也走密集型销售显然不合适,其销售渠道以扩大覆盖范围及保持区域市场品牌优势为主;功能型产品目标消费群小,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目标人群集中的的销售渠道,如专卖店、各类电视直销等模式。这样既突出了产品的功能特点,又能重点作战,避免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市场特性的分析与定位

消费者心理与渠道选择: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要求、偏好、甚至是对消费环境的要求都是选择渠道的重要因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端化妆品从来不会出现在大卖场。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配合其购买行为,才能为企业产品铺出一条畅通的销售渠道。通过各种调查、咨询和专业分析,企业可以探究消费者心理,充分配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开发其潜在需求。

市场区域差异与渠道选择:不同市场的区域特色也影响渠道选择。在经济发达、信息交流快的区域,消费者容易接受新概念,企业应当缩短销售渠道,甚至以直销模式为主,而将更多人力物力放在产品宣传、推广上,并通过建立样板市场来创建品牌效应带动其它区域。

而在经济水平不高、信息较闭塞、消费者对传统商品信任度高的地区,,利用本地成熟、有口碑的经销商,提供相应的广告投放和保障性项目(如技术支持等)增强经销商对新产品的信心,促进经销商逐步向顾客推广,往往风险小、见效快,比企业单枪匹马杀入的效果更好。

渠道特性的分析与定位

传统渠道与现代渠道:渠道销售中,企业常常犯“喜新厌旧”的错误,先入为主地认为现代营销渠道如大卖场、超市、便利店或者网络商店等更加流行、优势鲜明,而忽略传统渠道的价值。厂家—总代理—各级分销商—零售店面—消费者是传统渠道的经典模式,尽管看上去不如新生渠道那样生命力旺盛,但依然在渠道销售中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渠道的优势包括入门门槛低、适合企业早期发展;掌握着大宗订购、区域经营方面的优势;运营成熟、风险小。而相比之下现代通路更加吸引顾客,具有鲜明的品牌效应,在管理方面更家先进。无论是传统渠道或是现代渠道,都各有其优缺点,无法说谁比谁更好。因此,渠道选“新”还是选“旧”,应该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力、产品特性,选择匹配的渠道。

享受即成渠道还是开拓新渠道:任何一个新产品上市,企业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成渠道无需新的投入,又有既往产品的成熟运营经验,投入小、风险低,但也常常以为着无法获得更大的成功。开拓新渠道常常是由于企业对新产品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增加渠道销售的投入,尝试新的经营模式,获得更好的销量、品牌认知度,进而获得更好的利润。目前而言,渠道销售发展趋势是向专卖发展,即所谓单品渠道。总是利用既有渠道除了固步自封、无法提高销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外,还有连累到原有产品的销售业绩。

选择开拓新渠道具有很高的风险。首先,能够开拓出新渠道就是问题。已有品牌优势的专业渠道常常门槛很高,中小企业进入困难重重。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开发有潜力的经销商,通过协商把双方捆绑发展,在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上合力争取市场。这种模式可能早期见效慢,但市场一旦形成,进一步渠道优化就容易多了。

三方因素的全面评价

通过以上三方因素的分析定位,企业可以根据新产品的特色、市场切入点和自身实力情况形成选择渠道的初步标准,在种类繁多的渠道中初步挑选出备选渠道,并进一步全面评价渠道并制定渠道组合战略。

初筛出备选渠道后,渠道的性价比是决定下一步选择决策的重点。不同渠道的运营成本不同,其投资收益和发展潜力也各自不同。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

(1)圈定备选渠道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初步形成一个新产品上市时选择渠道的标准,,排除不适宜的渠道,圈定基本适宜渠道,进一步的决策选择应该在这些备选渠道中产生。

(2)渠道的收益成本

对于备选渠道,应该计算分析每个渠道的运营成本、可能的盈利情况、是否有其他附加价值(如树立品牌形象),最终,明确一个渠道的性价比,即收益成本。毋庸置疑,性价比高者是首选。

(3)渠道的可持续发展

新产品的销售绝不仅是推广上市就终结了。一个精心规划的系统渠道常消耗了企业的大量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而随着产品不断成熟,其顾客心理、市场特点均有可能会发生变化,现有渠道能否灵活调整或适时扩大,跟上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渠道组合

对渠道进行全面评价后,基本已经可以选择出适宜发展的渠道,初步的渠道规划计划已经成形。但渠道选择的结束并不等于渠道规划的完成,任何渠道设计均有风险,采用单一的销售渠道好比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降低风险,就要多准备几个篮子,组合使用,也就是建立渠道组合。

组合的销售模式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渠道战略。除了个别特殊案例,已经很少有企业采用单一渠道来进行销售。渠道组合可以突出不同产品的各自特点,避免单一渠道中自身不同产品的互相竞争,还可以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这种现代销售模式,适合各种企业,从娃哈哈到KODAK,无论是国本土企业,还是国际性大公司都选择了渠道组合。

一般将渠道组合分为集中型和选择性两种。单一产品使用多种销售渠道来开发市场,称为集中型;这一型渠道组合中,不同渠道的运营内容有重叠,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每个产品拥有自己独立的销售渠道,称为选择型,不同渠道间不重叠也没有竞争关系。

实际当中,企业多同时混合采用两种类型,对重要消费群体建立选择性渠道,做到重点突破;对散在消费群,采用集中型渠道,扩大销售面。在HP公司的主页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对顾客的分类:大顾客、中小型企业和家庭家庭用户。在实际运营中,HP公司对三类顾客采用不同渠道,大顾客与总代理商接触,中小型企业顾客专门行业分销商提供服务,家庭用户择优终端零售店、专卖店消化。

对于渠道的具体实施,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工作:明确各个不同渠道的业务范围和内容,把备选渠道纳入到新产品的发展战略的体系内,规划好每个渠道不同层级的任务范围和内容,考虑不同渠道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具体事物,才能有效组合不同渠道,充分发挥渠道组合的效果。通过对渠道不同要素的全面分析,系统评价不同渠道,最终对备选渠道进行组合,制定出符合新产品发展战略的渠道组合。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可以有效地准确制定出渠道方案成功地推出新产品。锁定准确有效的渠道方案将不再是难事,一个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的好产品不能获得成功的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张超老师,销售管理培训专家、电话销售行为研究专家;某知名集团商学院院长;营销传播网、慧聪企管网、博锐管理在线专栏作者;国内近百家培训机构特约讲师;并先后任百度、慧聪网等知名企业培训主管、经理、首席培训师等职。

QQ:78857949 MSN/Email:[email protected]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eacherzhangchao

张超,实战型管理培训专家。拥有10年以上企业经营高级管理经验。曾在慧聪网、百度、groupon中国、中融民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担任培训总监&企业文化部总监、全国销售管理部副总、培训中心总监、企业大学校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相关课题的专项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