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1998年11月13日新华社记者李术峰为朱自清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而写的一则消息,我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多年来,也一直记着这篇稿子。消息的散文化写法,在业内一直有争议,我认为,对于文艺新闻,不妨这样写写,让新闻软一些。新华社还有一位著名的记者叫郭玲春,我也特别喜欢她写的这类报道。
旧闻:朱自清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998年11月13日电 (记者李术峰)
寒意蹒跚,故都秋长,清华园内硕大的荷叶依然能够遮波蔽水。面对此情此景,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朱自清——一位百年前诞生的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曾在这荷塘月色下徘徊低吟,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滋养了几代人的心灵。
岁月悠悠,思情浓浓。今天,各界人士相聚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座谈会,纪念朱自清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在中国文学研究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朱自清诞辰100周年亲笔题诗。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生前曾慨叹时光飞逝的朱自清1948年英年早逝,时年50岁,但他的高格清骨却长留人间。1949年,毛泽东在文章中称颂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和闻一多一样“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在纪念会上代表全国政协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对朱自清先生表示了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他说,朱自清先生的生命只有短短的50年,而这50年壮丽人生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却永远留在人间。我们今天纪念朱自清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气节。
清华大学的师生们不能忘记为清华教育事业耗尽心血的朱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教育家丁石孙深情地说:“朱先生在清华大学工作的2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以自己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坚实劳绩默默地参与社会历史进程,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高度评价了朱自清的治学方法:“他与闻一多、杨振声等为中国文学学科的现代品格与规范的建立、为培养文科人才提供了珍贵的经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说:凡听过先生课的人都难忘他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精神,朱先生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治学方针和“微观上严谨、宏观上开阔”的学术风格,对我国的人文学科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在纪念朱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读着他在清华大学荷塘边写下的名句,昔日清华学子心头有的只是感动──曾在清华大学西语系学习过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如是说。今天,年近九旬的他激情难抑:“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青年、包括我们老年,都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立一身硬骨头。”
雷洁琼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