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其实无型可转


如今,为谋求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转型”一词已经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流行词汇。所谓转型,无外乎就是要寻求一种“发展”途径。

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说:经济建立在非必要需求之上,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经济本身是关于选择的, 即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只能建立在选择性需求之上。

按照最基本的行为心理学逻辑,非必要需求是建立在必要需求被满足之上的,因为这一点,规范的说,经济的“型”是确定的,即对应于非必要需求(选择性需求),这是无可转移的。

市场经济的本能是唯利是图,天生具有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向所有领域渗透。但是,当市场机制渗透到必要需求(即非选择性需求)领域内时,就必然要占用必要需求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结果就是导致作为选择性需求的基础的必要需求被满足的资源被占用,基础被破坏,进而导致选择性需求也无法展开。这就是“可持续”问题的本质——“可持续性”的本质就是选择性需求的基础的稳定性问题。而选择性需求的本能又决定它必然要破坏自己的基础,即具有不可持续的本性。

当然,以上是从总体上来说的。被破坏的非选择性需求,属于穷人的,而被满足的选择性需求,则属于富人的。从在市场经济当中富裕起来的阶层来说,似乎他们的选择性需求的基础(必要需求的满足)总是稳固的,而从另一个阶层——穷人来说,由于富人在满足其自身选择性需求的过程中不断侵占公众资源,导致穷人的必要需求也日益难以满足,更谈不上选择性需求的展开。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只是富人的发展。

 

型,通“形”,经济之型,其实只是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不变的内涵是逐利。惟利是图不择手段,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原本就不在乎其“型”如何,那只是一个“形”,一个手段,一个道具而已,只要是能够达到逐利目的,没有人在乎什么“型”,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啊。

由知识界或政府推动的经济转型运动其实非常滑稽。如果现有之型可以达到逐利目的,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拜物教时代,任何外力都转不了这个型;如果现有之型不利于逐利,无须外力推动,经济就会自动转型,资本会自动寻找能够继续快速增殖的温床。

经济真正需要的转型,是把它严格地限制在选择性需求(非必要需求)领域,从贪婪型转为自律型。不过,这能做到吗?

在“经济”向一切领域渗透的时候,非选择的民生领域也被染指,这导致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其实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目标,一种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得了;另一种是为了所谓的“发展”,为了活得好。

不幸的是,由于财富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还处在为了生存的层次上,他们面临的是活下去的问题,而非所谓的“持续性”问题。当流浪汉在垃圾堆里觅食的时候,对他讲健康长寿的话题简直就是扯淡。

 

这种情况一直如是。据《泰晤士报》早在十九世纪的一篇报道,1863416英国财政大臣格莱斯顿在预算演说中的话说:

“从财富的观点来看,这个国家的状况就是这样。我应当承认,我几乎会怀着忧虑和悲痛的心情来看待财富和实力这样令人陶醉的增长,如果我相信,这种增长仅限于富裕阶级的话。这里完全没有注意到工人居民的状况。我刚刚描述的增长,亦即以我认为十分确切的材料为根据的增长,完全限于有产阶级”。这段话被简缩为“财富和实力这样令人陶醉的增长……完全限于有产阶级。”

可见,格莱斯顿在这里是说,如果事实如此,他将感到悲痛,而事实确实是:实力和财富这样令人陶醉的增长完全限于有产阶级】

自由的市场经济本来就不存在向“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因为有产阶级也是谋求持续性增长的,对有产阶级来说,“持续性”有一个更形象通俗的说辞,那就是“多多益善”“贪得无厌”。但是如果像格莱斯顿老臣所说,如果“增长完全限于有产阶级”,则结果就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就不复存在。所以,可持续性问题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的,即必要需求被满足以后,会无休止地扩展非必要的选择性需求。

资本的扩展,经济的全球化,地球村化,等等都是资本借自由经济之口无限制扩展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发达国家不顾发展中国家尚处在解决必要需求的阶段,把用于解决其必要需求的资源用堂皇的理由加以掠夺,用来满足发达国家自己的选择性需求,即便是不发达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要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等他们开始展开其选择性需求的时候,会发现资源早已经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被发达国家所掠夺,即自身无法再持续发展。

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让资源解决必要需求,发动国家掠夺占用他人的资源解决选择性需求,不发达国家无法持续发展,而发达国家在连不发达国家的资源也掠夺殆尽的时候也陷入发展的停顿。

 

从价值理论的角度看,经济活动的“型”的内涵其实就是从价值中性的客观世界当中分离出正价值来,也就是说,经济活动必然产生负价值,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其实外部是针对个别私有者来说的,对全人类而言还是内部。日本可以将核污染超标废水排入大海,污染随洋流扩散,远离了日本本土,但却成为全人类的灾难。正是经济活动这种分离价值的过程,才导致了最终不可持续。

 

唯物主义者必须直面人类的灭亡。

人类担忧环境恶化,最终的心结在于担忧人类自身能否长生不老。但是,唯物主义的自然法则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败的过程。这种发展模式,既包含了无机界也包含了产生于其中的有机界,大到星系小到分子,除了能量不灭物质不灭之外没有可以长生不老的事物。中国哲学讲元贞利亨,想一直停留在发展或鼎盛的阶段,不过是情绪化的一厢情愿。

马克思说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资本论》第二版,跋)。

人类也是“现存事物”,因此,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看,它也必然灭亡。

自然界曾经存在过但已经消失的物种不计其数,大到恐龙,小到各种微生物,这些曾经的物种的生存方式用现在人类的判断标准来看都是绝对的低碳与自然的,这是否可以说明:低碳生存方式并不能保证灭种的结局。

高碳生活或许加速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进而加速人类灭绝。但如果灭绝只是时间早晚问题,那么,这种担忧就没有什么必要了。相反,担忧只会加速和强化及时行乐的心态进而导致高碳生活的强化。

如果结果是注定的,那么人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是走向注定结果的路径选择,差异只是“找死”还是“等死”。这种选择究竟有没有意义,构成了哲学的最高命题:生命的意义。

生命,首先是一个过程。有人看重过程,说:我来过了,我看到了。

有人无视过程,只看结果,因此说,古今将相今何在?终究一个土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