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盈率或向30倍以下回归
——宏观紧缩:股票发行人应该珍惜上市融资机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在宏观紧缩的大背景下,央行要控通胀、压物价,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并不断地延长加息周期,收缩流动性。银行融资是央行基础货币的“放大器”,通过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可以抑制银行放贷规模的扩张,同时增大企业贷款的难度与成本。因此,控制银行贷款,实际上是控制了货币增量的投放。
为此,我们必须为企业开启另外一个融资通道,这就是直接融资,通过大力扩容股票和公司债券的发行,既可以缓解企业贷款难,补充企业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可以将社会游资与热钱通过IPO和公司债券大扩容导入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直接融资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它只是社会资金的再配置。
因此,笔者认为,在宏观紧缩、银行贷款受阻的情况下,正是股市大扩容、公司债大发展的最佳时机。我们相信,今后若干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将会毫无疑义地加速扩容。此外,国际板的引入,将有利于超额外汇储备的“消肿”与分流。由此可见,做大直接融资渠道,将会成为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相互沟通的润滑剂与调节器。
面对不断趋紧的宏观经济形势,作为股票发行人,应该万分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IPO机会,或是再融资机会,主动放弃“高价圈钱”的念头,以感恩之心表达对投资者的诚信和责任,因此,股票发行人应该理性而清醒地认识市场环境变化,在询价与定价环节上,适时主动降低发行市盈率,切莫浑水摸鱼,防范“发行失败”风险。
对于股票发行人来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确并不可怕,但发行失败却是极不明智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既然贷款难,贷款成本高,而且融资计划又不能等待或搁置,那么,IPO融资或再融资也许就是最佳选择,或是唯一选择,因此,在市场环境不佳的背景下,股票发行人所要实现的是融资目的,而应该放弃的则是攀比心理下的“高价发行”。
曾几何时,我们的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曾经突破了120倍的股民心理防线,不过,当时的投资者照抢不误。现如今,时过境迁。随着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快速扩容,尤其是市场走势日益平稳(A股将来很难再现两年暴涨500%的景象了),新股发行市盈率从120倍首先回归至100倍以内,随后又向80倍以下回归,接着再向60倍以下、50倍以下回归,今天的中小板已出现了40倍发行市盈率的个案。
今天及五一后的IPO一览表
股票名称 |
申购日 |
证交所 |
发行价 |
发行市盈 |
承销商 |
桐昆股份 |
20110505 |
上交所 |
未定 |
? |
国信证券 |
万昌科技 |
20110505 |
中小板 |
未定 |
? |
华泰联合 |
电科院 |
20110503 |
创业板 |
未定 |
? |
东吴证券 |
千山药机 |
20110503 |
创业板 |
未定 |
? |
华泰联合 |
日科化学 |
20110503 |
创业板 |
未定 |
? |
招商证券 |
华鼎锦纶 |
20110426 |
上交所 |
14 |
40.58倍 |
安信证券 |
吉鑫科技 |
20110426 |
上交所 |
26.8 |
38.84倍 |
宏源证券 |
圣阳股份 |
20110426 |
中小板 |
25.8 |
48.91倍 |
日信证券 |
中京电子 |
20110426 |
中小板 |
17 |
42.5倍 |
光大证券 |
不难预测,在宏观紧缩的大背景下,融资与再融资需求必将转向股市和公司债券市场。随着股市尤其是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快速扩容,IPO发行市盈率或向30倍以下回归,这将是投资者之福音,更是企业上市融资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政府关小银行融资阀门时,必须同时开启另一扇“直接融资”的大门,这正是股市与公司债券市场的大扩容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们期待着中小板与创业板发行市盈率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期待着市场能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做大直接融资,填补民族企业在货币紧缩环境下的融资短缺与资金困难。这也是我们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好机会。
最后提示:今年股市除了快速扩容,应该还会有新动作,比方,改革退市制度,推出新三板和国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