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菜价与房价之关系


论菜价与房价之关系

 

 

昨天上微博,有位马甲为“黄牛06”的博友扔下一支令箭,要我“发表菜价与房价之关联看法”。好家伙,这题出的,有点意思。

 

很想直呼一声,混帐的菜价,混帐的房价,TNND!——敲字之前,拍案三下,舒舒心中郁闷之气。

 

但是,这太粗俗了,大损文雅,不妥。还是装一份正儿八经,作写论文状,标题俨然。其实,话还要散开来说,譬如“欲书先散怀抱”一样。

 

菜价贱到泥里,房价涨到天上。这是一幅浮世绘。为此,媒体鼎沸,众口腾议,汹汹然。两者的关系呢?说不清楚。

 

菜蔬为居家之食,民以食为天,重要得紧。城里的菜价一直是主妇们啧有烦言的对象,就是“菜贱伤农”成为惊天新闻的时刻,超市和菜场的菜价,没有见到多少的跌落。这种冰火两端的情状,很具中国特色。

 

房子既有居住之用,又有投资之能,当下中国,最为炙手可热和烧灼人心的,都是房子,最令财富颠狂和民怨沸腾的,也是百调不降的房价。这也是中国特色。

 

所以,倘论菜价和房价的关系,首先是上面的同一性。

 

接下来要问,如今的菜价,当下的房价,种菜多少年才能买城里的一间房?N+N年?三大差别鸿沟是宽了,还是窄了?剪刀差是大了,还是小了?穿越之惑,无比惘然!两者的关系,具有历史比照性?

 

再想一下,菜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房子是从地上盖起来的。概与土地有关。菜价和房价,理论上可推演为孪生性。

 

但土里长菜,贱不如泥;地上盖房,贵过黄金。差别在于前者动产,鲜活不易储存;后者不动产,固定而可以增值。两者关系又为经济学意义之差别?

 

再梳理一下,菜地农民承包,种菜卖菜的营生,钞票进账,看阴看晴看行市;房地(建房的土地)政府管理,招拍挂出让,既是不可再生又是价高者得,棰落之下,巨金稳进囊中。菜价起落常无情,房价高企总有理。既然同胞皆生于地,两者运数之穷通,距啻霄壤,此为先天性遗传的迥异?

 

又再想,一位山东农民因为菜价贱到死,自行了断去!这是个个案,也是个悲剧缩影。叶圣陶先生当年写下“多收了三五斗”的辰光,粜谷的农夫被压价之后,也许少沽点绍兴烧酒,摇了船回去,照样在茅屋里就着油灯小咪解乏,不至于像种菜人这样自寻短见,那班长衫账房先生也大体不会有白领房奴的焦虑,因为那时城里的房价是否如此的压人,叶圣陶先生没有写到。假如叶老先生再世,难道会提笔再写“多收了三五畦”?而因此,今日菜价与房价的关系,有了文学性的勾连?

 

哎呀,写到这里,那班经济学家一定不耐烦了,说,你懂不懂,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房价走高,是供应不足所致;菜价下跌,是农民没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呼啦啦从众,去年“蒜你狠”赚了钱,今年就一定是“菜不贱”么?对于走高走低,没有一定基本判断,吃亏了怪谁?算是给市场经济交一份学费罢。落脚点两条,一是“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教育农民”,二是必须相信市场那只手的力量。

 

所好的是,尽管那班经济学家们总是埋怨和批评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面对菜价超跌、菜农窘迫和城里“菜篮子”不见减轻的异状,政府还是出手了,开放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鼓励爱心采购……等等,亡羊补牢终是补,但望学费不白交。至于房价呢,“限贷”“限购”“限价”,还在限着,但,松动不松动,理性不理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政府那只手的权威和政府公信力的脸面,都在受着考验哪。如斯可说,菜价和房价的关系,一半是痛楚,一半是纠结。

 

敲字至此,自己一看,脸红不已!光有论文标题,行文歪歪扭扭,充其量,一篇伪论文耳。能换到几棵包心菜,一小捆药芹么?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