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企业加起来竟不如一个格力


  传统家电是指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对于中国这个全球家电制造中心来说,四大产品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味。海尔冰箱、洗衣机全球第一,格力空调全球第一,唯独彩电中国企业是缺位的——全球彩电的第一是三星。

  实际上,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白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的别称)和彩电的不同,还有另一层含义——对企业贡献不同。看了家电企业年报你会发现,以白电为主的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于以彩电为主的企业,其中海尔、格力、美的最为典型。2010年,海尔集团盈利超过60亿元,格力电器超过42亿元,美的超过31亿元,这三家企业被称为“中国白电三巨头”。再看看以彩电为主的企业TCL、长虹、康佳、创维与海信:2010年,TCL净利润4.33亿元,长虹盈利6.71亿元,康佳营业利润0.82亿元,创维盈利4.13亿港元(约合3.48亿元人民币,创维财务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该数据为2010年4月1日至9月30日,为半年度数据,全年未见),海信营业利润8.35亿元。上述彩电企业盈利加起来,约为22.7亿元。

  而2010年空调巨头格力电器一家的盈利是42.76亿元。

  中国所有彩电企业盈利加一起,竟然不如一个格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彩电传统巨头TCL、康佳的盈利,可用“堪忧”来形容,其中TCL彩电2010年亏损超过8亿元。

  为什么主流白电企业盈利动辄在30亿元以上,而彩电企业平均盈利不足5亿甚至亏损?

  首先证明彩电产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也可以称之为“超竞争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低下。

  在普通消费者看来,中国彩电行业比白电行业要热闹得多,彩电一向被称为“不甘寂寞的行业”,为什么这么一个不寂寞的行业盈利能力如此令人沮丧?

  中国彩电行业存在两大致命短板,一是始终无法突破技术瓶颈,二是价格战思维根深蒂固。前者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后者导致企业利润大量流失。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缺乏技术支撑,导致中国彩电产品缺乏实质性竞争力,从而不得不走低价路线。换个角度讲,技术话语权的不足,才是结症所在。

  我们不妨问一句:什么导致了中国彩电企业技术竞争力不足?

  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彩电产业文化层面,以及中国彩电企业领导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与白电企业相比,我们能明显感到到中国彩电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的心态特别强烈,没有人愿意为企业未来5年、10年的发展潜心开发技术,无论平板电视、3D电视上、智能电视,中国企业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都是被别人牵住鼻子走。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不愿意为企业架构长远竞争力,你就只能被动挨打,这是社会法则,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因此,彩电企业一面享受着热闹,一面承受着尴尬与无奈。无论产业地位,还是技术及品牌话语权,都无法和白电企业相媲美。从这一点来说,彩电行业算是近年来最失败的行业。

  但是,中国白电企业却跳出了彩电的“周期律”,无论在全球的产业地位还是盈利能力,白电都远胜彩电。

  白电企业之所以没有重蹈彩电覆辙,是有深刻原因的。首先,白电企业最早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率先走上技术创新之路。以空调为例,经历了被日系企业羞辱的格力,发誓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体系,“面壁十年图破壁”,最终建构起中国最大制冷产业研究中心,并最终突破变频、定速及商用空调核心技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1赫兹变频技术”,作为全球变频技术最发达的日本,最低才做到8赫兹。格力技术已经领先日本。

  再以海尔洗衣机为例,从2002年开始,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海尔相继推出双动力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复式大滚筒洗衣机,每种产品在全球业界均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中国白电基本上已实现从“追随型企业”向“领导型企业”的蜕变,而彩电企业却远远地尾随在别人后面,从液晶到3D再到智能电视,全线落后,无一超越;相反,带有虚假宣传意味的“概念营销”却层出不穷,折射出这个行业的浮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一个看似巧合的事实是,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与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致。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一再表明:技术决定企业竞争力,并最终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中国彩电企业到了必须彻底抛弃“营销主导战略”的时候。

  因此,中国彩电企业,应该好好向格力、海尔学习,彻底放弃价格战,认清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架构基于技术至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追随型企业”向“领导型企业”的转型,惟其如此,中国彩电企业才有希望。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彩电企业将不得不继续承受屈居别人之下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