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公共事件呢?


 

问题一,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

问题二,对于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的态度与看法;

问题三,关于如何看待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问题;

问题四,关于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深层思考;

问题五,好的专家学者最应具备的素质;

问题六,年轻人对于专家学者及其言论应抱有的态度。

 

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公共事件呢?

─关于“社会热点”与“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等现象问题的思考

艾君/文

 

背景综述

当今社会,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社会上有着各种说法:有人说,专家学者应该具有社会良知,敢于批判,他们介入公共事件的行为值得鼓励;有人质疑,术业有专攻,有些专家学者过多地介入公共事件,有狗拿耗子之嫌;也有人认为,专家学者应该具备青年榜样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一旦出错有勇气道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眼下针对“专家学者热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在对218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此次调查中,“80后”占45.3%,“70后”占35.4%。

4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针对“社会热点”及“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等问题采访了艾君。艾君着重谈了六个问题,现将个人一些观点做些分析阐述,请网友参阅指正

 

问题一,关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

艾君观点: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民众要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以客观冷静心理、辩证科学的态度去理性对待--

 

当今社会,我国正处在重要的转轨时期,人的思维意识很难趋向统一,社会矛盾以及突发事件而引起的热点问题的确不少,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应如何去理解“社会热点”呢?应该持何种观点、态度和看法呢?

艾君个人认为,应该正确区分开“社会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上许多民众往往会混为一谈,认为是一码子事。但如果我们做深层思考则会发现,其实这是两个问题、两个概念。

通俗讲,社会是人的集合,是人组成的组织形式,是有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组成的联盟。艾君个人认为,在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文化观念以及传统习俗等主要社会关系中,如果出现了对某些现象、某些利益、某些事件等问题观点的歧义、看法的矛盾,则就有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从而引发出社会“社会热点”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公众文化观念、价值观以及传统习俗等有可能发生了摩擦或者出现矛盾,引起观点的争议现象,这或许是出现社会热点的根源。譬如,房价、跳楼、涨价、看病、社会暴力、婚恋、矿难、自然灾害等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艾君个人认为,“热点问题”其表现形式是观点发生歧义并产生碰撞而引起公众浓厚兴趣或者关注。而我们所讲的“社会热点”有的仅仅是一种现象而不是问题。

如何区分呢?打个比方,例如,旅游热,这就只是现象而不是问题;而如果“旅游热带来环境破坏”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出现不同观点的搏弈,这就可称为“社会热点问题”。

许多单纯意义上的“社会热点”往往不可怕,但如果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那么,如何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呢?艾君认为有必要先对“社会热点”作一下分类。个人认为“社会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时政性热点。主要表现为社会民众关注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主要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其表现特征为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

二是公益性热点。个人认为,主要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等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其表现特征为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包括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救济活动,属于爱心问题。

三是个类个体热点。这属于一般性社会热点现象。主要包括个别群体或个人的观点、行为、道德引发的社会热点。例如,某某明星傍大款、艳照门、黄健翔辞职、莉华诗等引发的社会热点。

四是公共事件热点。这类大都属于突发性公共事件事件,我们主要指那些不可预料到的属于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和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不为人所能控制的影响公众和政府的事件。这类突发公共事件表现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有影响的大的“公共事件”都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这些年,实际最为引起社会关注、引起社会讨论热的大都是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

这也许正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调查讨论的话题。

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上,作为政府要减少或者避免“社会热点问题”,就要对社会管理功能进行有效整合。包括文化整合、价值观念整合、导向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等等。但作为新世纪的社会公民,无论对待哪一类哪一种“社会热点问题”,艾君的观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以客观冷静心理、辩证科学的态度去理性对待。

 

问题二,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的态度与看法

艾君观点:该不该介入公共事件,应该由专家学者自己决定。但鉴于目前我国当前社会民众出现思想统一难,有一大批社会民众而又对专家过于信赖,有些民众思维意识相对愚昧、心态相对脆弱、对社会问题缺少客观理性、全方位思考等新问题存在现象,专家学者在介入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上,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以客观冷静心理、辩证科学的态度去理性参与,要做到自律、自尊、自爱,切不要为私利或小群体利益发表及传播一些缺少科学性的八卦、偏见等不负责任的言词--

 

当我们了解了“社会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后,再看看和合看待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言论,或者介入“公共事件”的问题。

艾君个人观察认为,我们所见到专家学者介入的公共事件的行为大都多是发表自己见解行为。所以,谈该不该介入公共事件,应该由专家学者自己决定。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所以,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只要不违法那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见解,即便它的观点愚昧、落后,甚至班门弄斧,老生常谈,只要不违法,也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

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这类事件,偶然突发并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它是客观事物急剧质变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鉴于目前我国当前社会民众出现思想统一难,有一大批社会民众而又对专家过于信赖,有些民众思维意识相对愚昧、心态相对脆弱、对社会问题缺少客观理性、全方位思考等新问题存在现象,在这里艾君想提醒专家学者,在介入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上,要有种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出言要谨慎,观点要科学大众,思维要清晰,切莫发表带有个人偏见的观点。

在对待这类事件上,如果专家学者以个人观点盲目介入公共事件发表观点尤其发表一些类似“碘盐防辐射”之类带有个人偏见的观点,则会造成民心涣散、社会混乱,对政府紧急处理事件、减轻事件造成的最低损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近几年,一些民众中存在着愚昧.无知.麻木.脆弱的心态:“宁肯相信所谓专家个人主见,也不相信科学合理解释;宁肯相信民间谣言,也不相信政府和媒体科学声明”。我要提醒民众记住:专家观点永远带有个人的主见。从“抢盐风波盐”可以看出,民众过分相信个别专家观点,主宰了社会走向,践踏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科学的发展!在此,我要提醒民众,在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类问题上,应该相信政府、相信科学。我国已经早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也早已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都作了详细规定。所以,对于在公共事件中个别专家的观点,民众要理性、全方位、辩证客观对待。要保持清醒的大脑,然后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看待每个问题,切不要盲目支持或反对,更不要“跟风”“追星”。

总而言之,艾君个人认为,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行为无可厚非,然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并非一般的事件,专家学者在介入这类公共事件问题上,要有种自律意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以客观冷静心理、辩证科学的态度去理性参与,要做到自律、自尊、自爱,切不要为私利或小群体利益发表及传播一些缺少科学性的八卦、偏见等不负责任的言词。

(末完待续)

问题三,关于如何看待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问题;

问题四,关于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深层思考;

 

链接阅读

“山寨”失宠的背后内幕

倡导健康向上“草根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草根”与“精英”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73.2%的人认为“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

改革开放30年,“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_中国网

该给“草根”下一个怎样的定义 红网

草根”流行中的社会多元文化价值_新闻中心_新浪

“山寨”产业衰落:中国从跟随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山寨Pad争挤iPad快车如何走出灰色地带?

影视作品充斥“准明星脸” 我的偶像被“山寨”了

《人在囧途》:当精英文化遭遇草根文

让“草根文化”步入文明建康的发展轨道

“干正事儿” 活着充实死而无愧

古诗词歌曲凸现中国民歌艺术的至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