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自主品牌需要提高软实力
正在进行的上海车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国际汽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也感受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合资集团还推出自主品牌的背景下,中国自主品牌究竟还能够走多远,已经成为舆论界与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关键问题。上一周,我谈到一个观点,即合资自主品牌是一种假实力,外资是不可能真正把技术投入到自主品牌当中的。本期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探索,即面对合资品牌的假实力,自主品牌如何构建竞争能力,实现发展和突破,而核心观点则是自主品牌应该进行积极的企业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自主品牌的软实力和巧实力,这才是自主品牌战胜合资自主品牌的根本途径。在研究如何提高软实力的过程中,3月底,我访问了吉利汽车,并同吉利副总赵福全先生、吉利副总安聪慧先生进行了沟通。通过此次沟通,我发现吉利的六大软实力创新,值得关注。先特地与大家分享。
吉利的六大软实力创新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我认为吉利六大现象值得中国汽车界重视。
第一,吉利研发已经很成体系,尤其是研发管理,结合吉利资源条件,达到速度快、成本低,效果满足需要的程度,尤其是每个汽车研发与设计岗位都能够量化考核,值得重视。
吉利的研发团队,目前只有1700人,但从事的项目有173个,30多款车型,基本满足吉利200万台目标的销售。研究院的硬件,符合吉利的资金实际,总体比奇瑞差,但能满足要求,例如碰撞目前只能正面撞击试验,投资只有3000万,但目前已经开发了两款5星级车型,其中,熊猫是否是抽检的五星,我专门与赵福全谈,他非常肯定是市场抽检的。没有人为调整问题。
吉利研发队伍,10多个海归,几十位博士,几百名硕士,就人员素质与规模不如奇瑞,但是吉利研发管理,达到定量化标准,每一个岗位都能量化考核,令人关注。且改革从增量入手,没有降低现有人员的收入,效果较好。并且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值得重视。
第二,积极学习海尔与丰田模式,稳定产品质量,创造性的开展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创造性的发挥,目前旗下部分制造公司,人均提案已经达到27件,超过丰田。
在质量管理上,吉利极其重视学习丰田与海尔模式。过去5年,李书福非常重视挖掘海尔人才到吉利担任高管,目前吉利负责采购副总裁与沃尔沃中国总裁,都是海尔中干。而吉利提高质量的基础工作,是学习海尔,建立质量与品牌导向的企业文化。安总介绍,宁波公司员工人均提案,达到27件水平,这个数字超过了丰田。针对员工素质低的状况,为激发提案,吉利设计了员工提案表并张开培训,建立配套的奖励体系。
第三,一线员工队伍收入较高,人员稳定,签订正式合同的员工,流失率只有2%到3%,值得关注。
此次吉利宁波公司安总介绍,宁波公司员工的来源是职业学校与社会招聘,其中,自办大学效果较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稳定人才来源。实习生进入公司后,培训六个月,其中三个月车间实习。实习完毕后,签订正式合同。其中,实习生留存率达到70%,而正式合同员工的流失率较低,只有2%到3%。一个原因是,员工收入较高,且非常稳定。
第四,零部件管理与产品可追溯性很高。
吉利目前要求零部件供应厂家,普遍建立条形码制度,确保零部件的可追溯制度。所以,帝豪品质已恩经有了根本性提高,加之采购体系相对透明,类似海尔,做到腐败不影响竞争优势。
上述质量管理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帝豪品牌7系推出,效果很好,目前销售已经过万台。这值得高度重视。
第五,建立文化清晰,业绩导向,忠诚度相对较高,派系较淡的高管团队文化。
总体感觉是,吉利的高管团队分为两部分,创业元老团队与空降团队。
元老团队的特点是学历普遍不高,基本为中专与大专毕业,但是都有很强的忠诚度。此次参加论文答辩的高管,第一学历普遍为中学与中专毕业,如吉利宁波公司总经理为中专毕业,1996年进入公司,从审计开始,升任集团公司副总裁兼吉利宁波工厂总经理。这些元老高管团队,有鲜明的职业经理人文化,职业经理人的目标清晰,认同业绩导向,不找借口,并且积极学习与接收外部思想,不摆老资格,以效益为导向。公司有吸纳与接收外部空降高管的文化。干部调整对公司震动较小,例如1997年聘用赵福全,聘用海尔原副总刘向阳,徐刚离职(离职前任公司常务副董事长),都没有很大波动与影响。此次,组建沃尔沃中国总部,全系外聘。
第六,公司高管正在形成过程创新导向的文化,试图通过方法与流程创新,实现对竞争者的超越
吉利目前正在学习海尔,对经营高管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与分析,鼓励甚至强制要求高管必须进行自我创新。例如,宁波生产公司全面复制了海尔的文化建设模式,同时,还结合吉利进行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