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力在工业,关键看行动。这是“十二五”时期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构建和谐天水的物质基础和现实选择。
一、准确估价“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全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总体来看呈现出“八个新特点”。
一是发展思路有了新拓展。自“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五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这一思路更加符合天水工业实际,必将对全市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
二是工业经济跨上新台阶。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8亿元,较“十五”末增长了1.4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8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了1.3倍;实现税金22.9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了1.4倍。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十五”末的12户增加到22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户。
三是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去年总投资56亿元的华天电子科技园和星火机床工业园已经动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市政府与省国资委已签订建设协议,前期选址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四是项目建设增添新活力。“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强与2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先后实施了天水中材水泥、甘谷祁连山水泥、天水娃哈哈超净热灌装生产线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6.8亿元,年均增长52%,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五是改革改制开创新局面。全市463户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妥善安置职工10.61万人,共核销各类债务44亿元,争取到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10.01亿元。通过改革改制,企业负担明显减轻,活力显著增强,效益大幅度提升。
六是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560多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2项。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18个,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甘肃省名牌产品39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甘肃省著名商标45件,名牌战略实施工作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
七是政策引领有了新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工业企业“10强50户”工程的意见》、《工业强市市长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加快推进县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发展。
八是县域工业呈现新态势。各县区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实施了一批工业项目,工业生产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支柱产业不断形成,工业对县区财政的贡献日益增强。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从全省及各市州发展情况来看:去年全省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0亿元,增长16%,而我市完成54.8亿元,增长16.2%,总量仅占全省的4.1%,增速仅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从十四个市州来看,我市仍然处于第8位,而全省前6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在100亿元以上,第7位的平凉市为72.12亿元,较我市多将近18亿元,第9位的武威市为51亿元,比我市少3亿元,紧紧跟在我们后面,随时都有超越的可能。
第二,从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来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高于商洛、杨凌处于6位,而其它5个市都在200亿元以上,远远都高于我们,其中与我们相邻的宝鸡市达到462.56亿元,是我们的8.4倍。
第三,从“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项目投资计划为600亿元,仅占全省“十二五”期间工业项目投资计划1万亿元的6%。同时,今年3月份,省政府与39户中央企业在北京就“十二五”期间在甘新上项目进行签约,共成功签约项目208个,总投资达11461亿元,其中我市有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为164.65亿元,占全省的1.4%。而庆阳、酒泉等市州依托能源化工和风电基地,“十二五”期间与央企合作达到2000亿元以上,接近我市投资额的12倍,这将进一步拉大我市与其他资源性城市的差距。
第四,从我市工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不大,缺少与大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对接;二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任务还很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还不明显;三是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还比较多,困难职工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还不够完善;四是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企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工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仍比较困难;六是县区工业基础较弱,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项目支撑和产业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七是与央企和全国500强企业合作,在思想的准备上还不够到位,总认为可望而不可及,不敢大胆地迈出去洽谈衔接。
当前,我市工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政策层面带来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国扶47条”的颁布实施、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省以及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国家经济战略转型带来的机遇。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逐步从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以内需为主导、出口为辅助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中西部及我市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加快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国际国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先进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我市生产要素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逐步凸显,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将成为日趋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四是发展潜力带来的机遇。通过国企改革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崛起壮大,装备制造业优势更加凸显,形成比较厚实的产业基础,蕴藏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五是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机遇。随着天水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为引进工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三、“十二五”工业跨越发展的思路、重点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引大引强”和“10强50户”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创新人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着眼大发展、建设大园区、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认真实施“一个指导意见、六个行动计划”和“12341”工程,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推进工业跨越式科学发展,走生产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区域工业特色鲜明、发展充满活力的工业强市。
(二)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3倍;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00亿元以上。实现“四个高于一个确保”,即: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十一五”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十二五”GDP增长速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十一五”平均增速;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不突破控制指标。
(三)发展重点:全面实施跨越发展新的“12341”行动计划,着眼大发展、建设大园区、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努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着眼大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敢谋敢想,敢想敢干。把发展的眼光放在国家产业布局的大盘子中,放在与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对接上,放在与央企及全国“500”强企业加强合作的基础上,敢于站在将天水打造成西北一流的机械制造业、电工电器产业基地和电子工业城这样的高度,通过引大引强,加强与央企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建设大园区。就是要围绕建设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星火机床工业园和长城电工电器工业园的建设,并辐射带动22个县区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力争到“十二五”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星火机床工业园达到50亿元以上,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达到30亿元以上,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达到20亿元以上,各县区工业园区达到或超过5亿元以上,努力推动县区工业园区向省级和国家级工业园区迈进,要以园区的超常发展带动工业的跨越发展。
狠抓大项目。通过引大引强,认真实施好与央企合作和省市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着力抓好星火机床工业园、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长城电工天水产业园建设、天水华能2×35万千瓦、清水2×100万千瓦火力发电、张家川20万千瓦风力发电、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培育大产业。认真贯彻落实省上提出的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一个“指导意见、六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建设。(1)机械制造产业。围绕建设星火机床工业园,以星火机床公司为引领,依托锻压、风动、海林、中铁天工等骨干企业,加快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车集团、中石油集团公司、酒钢集团等企业的合作重组,力争在“十二五”末机械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2)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建设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以华天集团为引领,依托天光、庆华、6913等骨干企业,加快与中材集团、陕电集团等企业合作重组,力争在“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3)电工电器产业。围绕建设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以长城开关有限公司为引领,依托213、电传所、西电长城合金、铁路电缆等骨干企业,加强与中国西电集团、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湘电集团等企业合作重组,力争在“十二五”末电工电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4)建筑建材产业。依托天水祁连山水泥、甘谷祁连山水泥等企业,进一步加大与中材集团等企业合作重组,力争在“十二五”末建筑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5)医药食品产业。以天水卷烟厂为引领,依托天水娃哈哈、奔马啤酒、黄岐药业、华园制药、长城果汁等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医药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6)新能源产业。依托我省建设陇东能源基地,加强与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金风科技等企业合作重组,认真实施天水华能2×35万千瓦、清水2×10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张家川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清水煤化工等项目,力争在“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做强大企业。坚持“引大引强”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大企业,特别是央企与我市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资产重组,不断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市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45户,其中5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20—50亿元的企业2户、10—20亿元的企业7户。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