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据分析,是我最为看重的长期趋势分析,因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高峰期会决定总体需求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去做10年期甚至30年的投资机会和行业的分析,某个行业的黄金十年,必然和人口趋势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过去10年,是达到24岁人口高峰期,24岁左右为结婚阶段,对房子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过去10年房地产投资的黄金期。
4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三个数据超预期:
一是人口增长率超预期下降。本次普查全国人口为 13.39 亿, 2000 年以来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0.57%,比
1990-2000 年低 0.5 个百分点,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
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超预期。普查结果显示,0-14 岁人口占 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 个百分点,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人口在快速老龄化,未富先老成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是城市化速度超预期。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 万人,占 50.32%。同 2000 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从过去的数据看,我国城市化率仅为 47%左右,然而实际结果却是接近 50%,城市化速度明显超预期。
我对上述数据的解读是:
1. 人口的增长率下降,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和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活成本增加,晚婚晚育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就算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城市人也不太愿意生太多的孩子。 新增人口增长率的迅速减少,会使得未来劳动力供给迅速下降(具有20年的时间滞后),而那个时候老龄化也是会不断加速,就造成了2035年前后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例迅速减少而需要年轻人抚养和社会支持的退休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的局面,这个时间点,就如同90年代的日本和现在的欧洲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的时间点,经济会大幅度的衰退和停滞。受此数据负面影响的行业包括:婴儿幼儿行业(包括消费品和教育相关)。另外数据的突降,反映了人口红利效应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减缓,会对国家的产业结构有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劳动力成本会不断增加,从而影响中国原来以低端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那么未来国家政策的引导必然指向国内消费市场,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进口消费,发展新兴有科技附加值的产业等等。
2. 老龄化加速。未来的医疗保健行业,老年人相关行业,甚至殡葬行业,都具备长期的增长需求,这个过程可以长达30年以上
3.城市化加速。城市化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率的增加,会从一线大城市向二三线中小城市逐渐的过渡,这个过程长达20-30年,未来会形成几个超级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同时会有很多中小新兴城市涌现。 同时城市化的过程,会加速各种基本消费品,升级消费,城市相关基建,和城市配套设施配套如水电煤气的需求。
4.我曾经拿前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作过中国人口结构的分析,当时的一些结论包括:24岁人口的变化(2012年以后开始下降,之后缓慢回升,但2020年之后开始迅速下降),2020年老龄化开始加速,2035年之后老龄化更快的加速。35岁人口的变化(如果以35岁作为消费的主力阶段,未来的10年,直到2020年,消费需求旺盛)
以上的思考还是比较浅层,抛砖引玉,大家跟贴补充。
下面的分析来自于银河证券的报告,大家作个参考。
(1)人口红利的迅速消失会降低潜在经济增长速
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和人口红利的衰竭已经成为了现实。过去四十年来我国人口总扶养比持续下降,根据联合国的研究,未来四十年我国人口总扶养比将持续上升。
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
率。
日本曾经是二战后最引人瞩目的国家,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伴随其国内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典型案例。我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当人口扶养比下降即处于人口红利时,经济增长率上升或处于较高水平,当人口扶养比下降或出于人口负债时,经济增长率下降或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将和人口红利的衰竭很有可能降低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对中国经济减速不可过于悲观。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特征,这为经济增长的下降提供了缓冲,因为中、西部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巨大的投资需求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是缓慢的,而不是日本那样的断崖式下降。因此,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减速也不必过于悲观。
(2)低端劳动力的减少将使中国保持相对长期的温和通胀
我国低端劳动力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从农民工和保姆工资的迅猛上涨可以得到验证,这会对我国的通胀带来持
久的影响:保持相对长期的温和通胀可能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将不得不习惯并接受这个现实。
农产品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的剪刀差,将使农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因此长期温和通胀将成为常态。农村
务农的青壮年减少使农产品供给呈现相对减少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食品的消费升级使农产品的需求上升。收入水平上升后,人从一天吃两斤粮食变成一天吃一斤肉,相应的对初级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上升。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将使我国持续温和通胀。
(三)破解我国人口约束难题的出路在于产业高级化
在人口供给减少而消费需求上升的大背景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我们认为,唯一的出路在于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具体就是要进行以提升主流产业的效率和附加值为核心的产业
高级化,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第三次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的复兴。只有在提高了主流产业的效率之后,工人才能够实现真实收入的大幅上升,进而实现消费升级,在收入提高后为服务外包提供了条件,机器替代人之后剩余的劳动力为服务业提供了人力供给,由此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否则,实现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加速服务业发展都是一句空话,镜中水月而已。
下面是华创证券的投研报告分析: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峰值可能提前到来。根据普查数据结果,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全国总人口 13.7 亿人,十年共增加 7390 万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相比前十年的年均增长率 1.07%下降近半。
2、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与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对照,人口总抚养比由 50.1%下降至42.6%,少儿抚养比由 34.4%下降至 23.7%,老年抚养比由 15.7%攀升至18.9%。少儿抚养比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于生育水平的低迷:劳动年龄人口(15-59)占比 70.14%,比 2000 年人口普查的 65.62%小幅上升,但是 0-14 岁人口占比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大幅下降 6.29 个百分点,若现有的生育率水平不变,未来劳动力供给基础将出现大幅下降。
3、老龄化过程持续加快。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2.93 个百分点,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已经远超 10%和 7%的老龄化标准线。老龄化过程的持续加快将提升消费水平,为相关消费行业尤其是服务类行业提供机会。
4、人力资本提升迅速,将有效缓解劳动力供给下降风险。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611 人上升为 8930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1146 人上升为 1403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3961 人上升为 38788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5701 人下降为 26779 人。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备劳动力不足的风险,促使要素投入从粗放向集约转化。
4、城市化率超预期,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目标值为51.5%,但是此次普查数据显示城市化率已达 50%左右。虽然城市化率提高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推进将进一步带动投资增长,结合近年劳动人口占比上升带来的储蓄贡献,未来投资意愿和能力都将继续维持。
5、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巨大,中国经济或已越过刘易斯拐点。此次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 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3996 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2143 万人,分别比 2000 年增加 81.03%和82.89%。反映了经济发展引致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趋势。根据人保部统计公报,近年来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幅趋缓,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或已至顶点,这一趋势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6、东部常住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占比降幅最大。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 2.41 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则分别下降 1.08,1.11,0.22 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人口向东部迁移的趋势反映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未来伴随西部的兴起,人口“东进”的趋势可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