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加息将成为楼市调控的内驱力
中国人民银行5日晚间宣布,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商报图形 王若静 制
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从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到4月份出台“新国十条”、再到9月份出台“国五条”,一直延续到2011年1月出台的“新国八条”。调控措施多管齐下,除了针对房产商外,还针对炒房资金、新购住房、家庭住房保有量。与此同时,在增加保障房供应、严控土地闲置、限制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对房地产预售资金进行管理等方面也进行调控,这显然都能抑制市场投资性需求。
伴随着“新国八条”政策出台,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各地方版楼市调控细则陆续着地,“限购令”、“地方房价控制目标”成为2011年一季度楼市的主题词。截至3月末,限购范围扩大至全国40多个城市,并有608个城市公布了2011年“房价调控目标”。
中国央行4月5日晚间宣布,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去年10以来中国央行第四次加息,至此,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将分别达到3.25%和6.31%。四次加息后,本轮加息周期次数或已过半。这次加息将会有效叠加此前出台的有关楼市的各项调控政策,量变转为质变将是必然之势。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将明显紧张,同时个人房贷也将进一步受到抑制,加之“国八条”的影响,预计第二季度楼市将现促销潮。
房地产公司存货的增加和经营现金流的减少,也说明房地产行业在资金上更加紧迫的压力。开发商资金来源增幅快速回落,低于十年来均值,资金面趋紧,加大了市场降价的压力。对购房者来说,四次加息过后,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由5.94%提高至6.80%,加上房贷优惠利率基本上取消,购房者贷款成本的增加更为明显。
央行再度加息后,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已经达到6.8%,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达4.7%。尽管从数据上看,房贷月供每月增加的数额不大,但连续加息对市场的影响将逐渐由量变到质变,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货币政策与调控政策双管齐下,不仅抑制了投资投机需求,甚至部分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也被抑制,造成春节后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急剧下跌。政府对于地产业的调控暂时看不到松动迹象,因此降价促销是开发商的必然选择。
加息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体现了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位置的决心。央行此前调控多采用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资金数量的收紧已内生性地推动资金价格的上升。由于市场利率上扬,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加大。一些银行为吸收存款甚至不惜采取赠送现金、礼品和服务优惠等手段,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也是顺应市场利率变化趋势的需要,有利于消除利率管制条件下的资源错配和无序竞争现象
加息将与限购、提高首付等政策形成合力。加息是把“双刃剑”,对实体产业尤甚——方面,加息在管理好通胀预期之时,打压越吹越大的楼市泡沫;另一方面,对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压力陡升的同时,也逼迫着企业转型。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即使加到3.5%左右,对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贷款利率达到7%,由于贷款资源十分稀缺,市场利率将上浮更多,这样一来,会显著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截至2010年上半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7.66万亿元,大幅加息会加大一些地方的偿还压力。同时,由于目前开发商获取资金十分困难,融资成本极为高昂,大幅加息会使中小开发商陷入困境。
有评论指出,中国过高的房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不堪承受之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存在过于丰沛的流动性,房地产企业资金充裕以后就有了足够的条件囤房、炒房,使高房价难以撼动。而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大门不再向他们打开以后,使得他们迫于资金压力难以再继续囤房,只能通过抛售存量房产来维持企业运转,在买方市场的倒逼下,房地产企业唯有通过不断的削价才能将原先囤积的房产抛售变现,房价也就有望出现实质性的下跌。
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执行不能是单向度的,而应该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出现的乱象,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目前这种向房地产开发商彻底关闭融资通道的做法,是值得有关部门斟酌的。重要的还是要在货币政策上,包括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的政策把握上真正确立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方针,做到分门别类,帮助中小房企渡过目前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