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通胀将进入高代价时期


  清明时节,京城虽未见纷纷雨下,但寒意犹不期而至。从媒体获悉,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也就是说,调整后,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和贷款利率分别达到3.25%和6.31%。此举,无异于为已然过热的中国经济再泼上一盆冷水。虽然泼这盆冷水是为了去热,但也担心将中国经济浇感冒了。

  回过头来看,从2010年12月26日起,央行已经连续4次加息,而从2010年1月12日开始,央行也已经连续8次上调准备金率。事实上,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几乎都是针对上月CPI数据所做出的表态。自从2010年11月份CPI同比上升幅度达到5.1%后,以后的3个月CPI同比上升幅度分别达到4.6%、4.9%和4.9%,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紧缩频率也因此而越来越高。现在看来,今年3月份的CPI估计也不会很乐观,央行也必然要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形势有所表态。

  对于掌管国家货币政策的央行来说,能不能为通胀降温姑且不论,至少需要通过采取紧缩手段对通货膨胀泼冷水,这是态度问题。面对通胀,央行的表态不是万能的,但缺少了央行这样的表态却是万万不能的。对于过热的经济而言,央行的态度恰恰会影响到釜底之薪。

  对于通胀,可以看出中央是下了很大决心予以压制下去的。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控制货币的流动性,要消除房价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对于通胀,既然中央的态度如此鲜明,央行也无需“艰难地”表态,每个月只需要看一看CPI高低与否就可以程序性地做出紧缩动作。对此,无论是老百姓还是专家,几乎是十猜九准。

  面对着通货膨胀,采取加息或者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果真那么对症下药吗?对此,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相对来说,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许只需考虑国内经济的承受力大小,而加息不仅要考虑到国内经济的承受力,更要考虑到在汇率方面的“外溢”效应。

  与以往的通货膨胀不尽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当前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输入性通胀。迄今为止,美国依然热衷于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国际市场上的诸多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目前,纽约原油已经达到每桶108美元,伦敦原油则更达到每桶121美元,均为2008年9月份以来的最高价位。岂止原油价格上涨,前段时间国际市场上的粮食、铜、铝、橡胶等大宗商品价格也迭创新高,其价格上涨或多或少也与美元的流动性过剩脱不了干系。当然,也并不是说国际市场什么商品的价格上涨都是过多印刷美元惹得祸。例如,随着中东局势出现动荡,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势头也因此而加快。又如,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与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这三家国际矿业巨头对国际市场的垄断行为有关。

  不过,当前的通货膨胀之所以能够被输入进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国在诸多大宗商品上的对外依存度高。由于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彻底扭转,至少在目前看来,中国的一些原材料供应还只能够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形成了越卖越贵、越贵越买的恶性循环。不难看出,既然通货膨胀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舶来的,仅仅依靠对内紧缩的办法力求来克服通胀也未见得好使。

  众所周知,紧缩政策无疑是最为直接的反通货膨胀的手段,但实行紧缩政策也不得不以放慢经济增长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把握经济紧缩的力度还要看牺牲率这一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牺牲率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率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应当指出的是,现阶段克服通货膨胀或许会牺牲掉一部分经济增长,但如果舍不得暂时放慢一下经济增长速度,那么,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过程中的有效性也会变得“自”而不“主”。事实上,即使不是出于抑制通胀需要,未来的“保增长”也与以往的“保增长”底线不同。根据温家宝总理前不久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从“保八”向“保七”的转变虽然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可少增长一个百分点,但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无异于扩充了自由度。

  也要看到,虽然为了抑制通胀可以付出一定经济增长代价,但所付出代价本身也应当是非常“吝啬”的过程。现在看来,采取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或许还能够将通货膨胀率向下压一压,但付出的代价肯定更会加大,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会造成反通胀的牺牲率过度提高。

  一方面,随着利率水平的升高,人民币对于国际热钱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加,进而提升人民币汇率。从今年第1季度的外贸进出口情况来看,很可能会出现多年未有的季度逆差。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无疑会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短期逆差或许问题不大,但长此以往,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也会被动摇。

  另一方面,在当今国内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之所以还能够维持住现有的股价水平,就需要依靠从场外注入更多资金来支撑。尽管前几次加息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对证券市场带来实质性冲击,但随着紧缩效应的累加,风险厌恶预期收益也会相应上升,而风险偏好预期收益则会相应减少。果真如此,国内证券市场的脸色也不会好看,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则更会打折扣。

  总的来看,面对着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然而,也必须清醒意识到,随着紧缩措施的累积,要想不付出代价或者仅仅付出轻微代价来克服通货膨胀难度会越来越大。对应着理论上的牺牲率提高,在各种紧缩措施中,进一步运用加息手段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来应对通胀必然会投鼠忌器。况且,由于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输入型色彩,中国的紧缩措施最多也只能够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起到短暂的“脉冲”压力,即使完全牺牲掉自身经济增长,也不一定触及此番通胀生成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在抑制通胀过程中将目标定得较为现实些,力度可考虑再合适些,方式也可以搞得更多样化些。